慈母的形象和从此难见母亲音容笑貌的绵绵深情和无限悲痛之意。
第二天,也是母亲出殡的日子,毛泽东长跪在母亲灵前,声泪俱下地诵读了自己用泪写成的《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
毛泽东的这篇《祭母文》,全篇记述了母亲的养育深恩和盛德高风,字里行间凝结着母慈子孝的真诚情义,也深深地追忆了母亲平生对他的养育之恩,由衷地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更表现出了毛泽东面对自己至亲至爱的人的死亡的那种悲痛的心情。
2、“恨昊天不遗一老,无情无情太无情”
1919年12月初,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因积劳成疾,住进了北京德国医院。当时的病情已非常严重,杨家一家都非常着急。正在这时,毛泽东率湖南驱张代表团第二次到北京活动。他得知恩师因病重而不久将永诀人世的消息后,不顾旅途的劳累,立即前往医院探视。
望着心爱的学生,杨昌济感到莫大的欣慰,身体虽然有所好转,但仍然效果不大。他抱病倾听着毛泽东谈五四精神,谈湖南的局势,谈国家和湖南的现状,谈一师学友们的理想和未来……
看着学生的成长,杨昌济心里非常高兴,他明白自己已经病入膏肓,而且时日不多了。杨昌济要毛泽东拿来笔墨,强支病体,给他的好友、时任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长的章士钊写了一封信,写完后,要毛泽东给装进信封里。毛泽东一看,原来是一封向章士钊推荐自己和学友蔡和森的信。杨昌济在信中诚恳地对章士钊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欲言救国必先重二子。……毛蔡二君,当代英才,望善视之!”
办完这件事后,杨昌济如释重负。不久,便与世长辞了。时间是1920年1月17日。这时候,毛泽东与杨昌济的爱女杨开慧已经确立了恋爱关系。
恩师和未来岳父的逝去,使毛泽东尤感悲恸。
1月20日,在北京大学为杨昌济举行的隆重的追悼会上,毛泽东毕恭毕敬地向杨老先生三鞠躬后,庄重地宣读了由蔡元培、范源濂、杨度、章士钊、黎锦熙、毛泽东等29人联名发布的《治丧辞》,读到悲痛处,他不禁泪如泉涌。
杨昌济是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老师,这从他后来与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的谈话中就可以体现出来。毛泽东说:
“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的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在我青年时代,杨昌济对我有很深的影响。”
今天这位似慈父一般的恩师却离他和他的学友们而去了,毛泽东怎么不伤心呢?
读完《治丧辞》,毛泽东又来到了自己亲笔写的那首挽联前,用手轻轻地把它放平,以表达对恩师的崇拜和尊敬。毛泽东的这副挽联,表达了自己对恩师的怀念和悲恸心情:
忆夫子易帻三呼,努力努力齐努力;
恨昊天不遗一老,无情无情太无情。
毛泽东的这副挽联,上联回顾了杨昌济一生为教育,一切为培养利国利民人才的志向,回忆了恩师总是教导学生努力,努力,再努力。下联则写了像恩师这样的好人不应该死得这样早,真是恨苍天无眼。这里就充分表达了对恩师的无限怀念之情。
毛泽东在追悼会散后,仍久久停留在恩师的灵堂内。恩师那慈祥的笑容,更使毛泽东想起了他两次到北京时在恩师家的桩桩往事,直至最后默许了他与爱女杨开慧的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