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毛泽东资料 >> 毛泽东亲情
为有牺牲多壮志——毛泽东面对亲人的死亡
2008-09-27 09:16:3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唐春元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1、“一掬笑容何处寻”

  母亲的逝世,对毛泽东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尽管他一直相信生生死死是一种自然规律,但他一听说母亲病故时,却根本不相信这一切。他不相信死神会真的降临到自己母亲身上。然而,这不是别人的杜撰,是实实在在的事实。毛泽东只有尊重这一事实。

  1919年10月4日,毛泽东正领导湖南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他又是组织各驱张代表团到各地宣传的具体事宜,又是准备驱张的宣传资料,真正是忙得不亦乐乎。正在这时,他韶山家里派人到长沙找毛泽东,给毛泽东送来一封紧急家书。

  此时的毛泽东并不住宿舍,只有他的小弟毛泽覃在毛泽东那间小房子里看书。毛泽覃从家乡来送信的人手中拿到信后,忍不住哭了起来。他顾不得招呼来送信的人坐下,就立即拿着信朝湖南省学生联合会跑去。

  毛泽东这时正在准备驱张材料。毛泽覃气喘嘘嘘地哭着把家里来信交给哥哥。毛泽东看了几行后,眼里立即涌出了泪花。他和省学联的另一位负责人讲了几句后,就带着小弟回到住地。

  家乡来送信的人,是毛泽东的一位堂兄。他告诉毛泽东,婶婶在昨天晚上就有出气没进气了,所以,叔叔要我来长沙,要你和泽覃立即赶回去,晚了恐怕见不到你母亲了。

  毛泽东一听,如五雷轰顶。他怎么也不相信母亲会这么快就离开人世了。因为前两个月,母亲患淋巴腺炎,自己还回去接母亲到长沙治过病,刚送回去不到两个月,怎么就离我们而去了。一时间,毛泽东呆若木鸡,站在房子里一动也不动。

  “润之,你还在发什么愣?还不快收拾东西回去,不然就来不及了!”来送信的堂兄的催促声,才使毛泽东惊醒过来。他匆匆忙忙出去安排了一下有关事情后,就带着小弟泽覃随来送信的堂兄,跌跌撞撞地往韶山狂奔。

  当时,由于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100来里的崎岖山路,毛泽东他们走了一天一夜。即便如此,当毛泽东赶回韶山时,由于送信的堂哥走了一天多的路,前后就过去了三天,这时母亲已过世两天了,按照韶山的习惯,母亲早就入棺。

  毛泽东紧跑急赶地走了一天一夜的路,但还是没有看上母亲的最后一面。面对母亲的死,毛泽东百感交集,悲痛万分。

  毛泽东久久伏在母亲的灵柩上,泣不成声。

  毛泽民见哥哥这样伤悲,便劝毛泽东说:“哥,你也不要过于伤心了。你不知道,娘老子在临终时,一直在呼唤着你的名字,说你为什么还不回来?”

  弟弟这么一说,更使毛泽东心如刀绞。

  当晚,毛泽东不顾旅途的劳累,拒绝一切人的劝阻,坚持守在母亲的灵柩边。

  母亲对自己思想的影响,不断地在毛泽东眼前出现。这时的他完全沉浸在对母亲那伟大的人格和善良的心肠的追思之中。稍顷,他用笔在一张白纸上,专心致志地写了起来。第二天早晨,来祭奠的人们,看到了毛泽东那发自肺腑的《祭母文》和两副挽联。

  两副挽联,一幅贴在大门口: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另一副则挂在母亲的灵前: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第一副挽联的上联以春风、春晖为喻,借春之长青,颂扬了母亲的德泽长留人间,令儿孙永世难忘;下联则以韶山秋雨来比喻毛泽东及兄弟们的悲哀泪之多,表达了母爱之深沉和儿子哀思之无穷。纵观全联,想象驰骋,神思巧运,用词精当,对仗工整,哀恻动人。母子情深,跃然纸上。

  第二联则是表达了毛泽东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上联生动地描绘了母亲在病危中不见长子在身旁时,那种呼唤儿子、想念儿子、关怀儿子的动人场面,诉说了毛泽东作为长子未能报答母亲恩泽的感慨;下联则抒发了母亲终生信佛但不能长生的无限惋惜之情,追忆了
|<< << < 1 2 3 4 5 6 7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一代伟人毛泽东如何嫁女儿?
·下一篇:毛泽东、杨开慧与他们的保姆陈玉英
·“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文化”研讨会在京举行 吴连登发言(组图)
·吴连登谈毛主席养生之道(下)——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系列座谈会继续在京举行(组图)
·吴连登谈毛主席养生之道(上)——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系列座谈会继续在京举行(组图)
·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2周年暨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第15届研讨大会
·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年会暨《毛泽东的饮食文化》首发式在京举行
·百名抗美援朝老兵、千名隆尧三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共同纪念毛泽东诞辰121周年
·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应邀参加2014清货网第一届创业英雄博鳌论坛大会
·社会各界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1周年(组图)
·庆祝共和国65周年国庆庆典暨社会改革发展杰出贡献人物高峰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组
·2014环保低碳与食品安全论坛
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