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白石老人深深感到党和人民政府的温暖,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在他90岁以后的5年中,创作出了300余幅精品力作。1953年,白石老人当选为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6年9月1日,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他国际和平奖章。1957年他被选为北京画院名誉院长。
1957年5月初,百忙中的毛泽东主席听说白石老人身体欠佳,便派秘书田家英前往跨车胡同探望,问候他老人家的生活起居、身体状况等。已经不能多说话的白石老人很是兴奋,佩佩而谈,倾诉了自己日夜思念毛主席的深情,并希望有一天能到毛主席身边,合照一张照片的由衷之情。客人走后,他伸出手,指着文化部授给他的奖状上的毛主席像,不停地说:“毛主席太看得起我了。
次日清晨,风和日丽,白石老人竟然不用人搀扶,从自己的卧床缓步来到画室,用手摸了摸儿子为他铺好的宣纸,辨别了纸的正反面,然后用蘸了洋红的画笔,信笔在纸上挥洒起来。不一会儿,斗大的牡丹花朵艳丽、夺目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接着,他画叶,色墨文辉,随心所欲,一幅多姿多彩的《牡丹图》便在他的笔下产生了。白石老人看了看,满意地笑了。
万万没有想到,这幅《牡丹图》竟成了大师的绝笔!
1957年9月16日18时40分,白石老人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
9月22日在北京举行公祭,由郭沫若主祭。周恩来、陈毅、林伯渠、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白石老人的身前友好,共400余人亲临参加。祭毕,灵柩被数十辆汽车护送到北京西郊的湖南人公墓,葬在白石老人继室夫人胡宝珠墓的东侧。仅随葬两件颇含深意的陪葬品:一件是他自己生前刻的一枚记载着白石老人姓名籍贯的篆体印章,再一件就是陪伴了他近30年的红漆拐杖。
由于白石老人的猝然长辞,他弥留之时希望能和毛泽东主席合影的愿望终未实现,这不能不说是大师一生中的憾事。
可喜的是,在白石老人逝世44年后,湖南书画研究院的钟增亚院长,根据白石老人的遗愿,创作了一幅《楚人》的国画,塑造了毛泽东主席和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并排站立在百花丛中,洋溢着领袖和大师的深情厚谊。我想,已逝的毛泽东主席和白石老人,要是在天有灵的话,他们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