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幅国画,上面画着一棵郁郁葱葱的李子树,树上有一群毛绒绒的小鸟,树下有一头憨厚的老牛侧着脑袋望着小鸟出神,颇有意境。白石老人见了画后才恍然大悟,这是他练笔的“废品”,没注意用来给毛主席包印章了。不曾料到,毛竟然请人用全绫装裱起来,成了一件珍品。
白石老人看了,不好意思地说:“主席,都怪我疏忽大意,这废作说什么也不能给您,您若喜欢这种笔墨,我回去马上给您画。”
“我喜欢的就是这一幅嘛!”毛泽东主席固执地说。白石老人听罢站起身来,一甩长髯,说:“若主席再不允许,我可要抢了!”
郭沫若见势忙走过来,用身体挡住画说:“这件墨宝是送给郭沫若的,要想带走,应当问我!”
郭沫若解释说:“这不,画上还标着我的名字嘛!”
白石老人看看画,没发现一个字,便摇摇头,猜不透其中的含意。
郭沫若竟然笑了起来,他指着画说:“齐老,您看这树上画了几只鸟?”
“五只。”
“树上五只鸟,这不就是我的名字吗?“郭沫若把“上五”两个字的语气说得很重。
白石老人手捋长髯大笑起来:“好!郭老大号正是‘尚武’,您真是诗人的头脑哇!”
毛泽东主席笑道:“你们快快与我松手,没看见画上标有本人的名字吗?”
“您的名字?”郭沫若和白石老人都愣住了。
看着两个人发愣的样子,毛泽东主席不禁大笑起来,怡然自得地说:“请问,齐老您画的是什么树呀?”
“是李子树呗。”
“画得茂盛吗?”
“茂盛。”
“李树画得很茂盛——这不就是敝人的名字吗?”
“李得盛”与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时的化名“李得胜”同音,所以毛说此画是白石老人赠给他的。
白石老人乐了:“如此说来,拙画还小有意思。那么,劳驾二位在卷上赏赐几个字,如何?”
二人欣然应允。毛泽东挥笔题书“丹青意造本无法”,郭沫若接对“画圣胸中常有诗”。
白石老人得此墨宝,喜出望外:“两位这样夸奖老朽,吾可把它带走啦。”伟大领袖、文坛巨匠斗不过画坛宗师,三人相视,哈哈大笑起来。
就这样,书画在毛泽东主席与白石老人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毛泽东为齐白石、陈半丁
合绘的国家礼品画《富贵长青图》题名
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友好关系源远流长,那里有众多的华人华侨,印尼也是最早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之一。毛泽东主席非常重视两国关系的发展,周恩来、陈毅曾多次访问印尼。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得到了包括印尼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的赞同,至今仍是各国处理外交关系的准则。印尼苏加诺总统爱好藏画,收藏的世界名画颇多,特别是对中国书画更是情有独钟。他每次来华访问,都要带回很多中国的书画艺术品。当代画家凌虚曾为他绘过一幅五十多尺长的《鱼乐图册。》1956年苏加诺总统来华访问时,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送给他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图,被他视为最珍贵的礼品。1957年苏加诺总统再次访问中国时,毛泽东主席知道他非常喜欢白石老人的作品,所以,他就送了那幅由白石老人和陈半丁合作的《富贵长青图》。
这是一幅六尺立轴,没色纸本,由陈半丁画松石和白牡丹,白石老人写红牡丹。画面上富贵花开、青松屹立、巨石巍然,寓意着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如花之盛、如松之茂、如石之坚。在书画创作中,大师的合作之作尤为难得,因为他们都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表现手法各异,要想在一幅作品上得到和谐完美的统一,实属不易,但在这幅画中两人却配合得天衣无缝。最难得的是毛泽东主席在《富贵长青图》的左侧绫边下端题写“毛泽东”三字署名,说明这幅作品,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名赠送给苏加诺总统的贵重礼品。毛泽东主席题字的书画作品,除北京人民大会堂高悬的那幅“江山如此多娇”外,当推此幅了,其它尚无所闻。白石老人在此幅署款,字迹倾斜,已有人书俱老之态,这在大师作品中极为少见。白石老人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他和平奖章,是近代世界最有名的画家之一。陈半丁先生时任中国画院院长。在这幅《富贵长青图》中,题名的是国家领袖,作画的是两位画坛宗师,他们珠联璧合,实属画中极品!
1970年,苏加诺总统逝世后,他的藏画一部分流入市场,包括这幅珍贵的《富贵长青图》。先是被我印尼华侨陈君发现,他深知这幅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奇世珍品,遂出重金购得。后又转辗流入国内,遂引起藏家的关注。但此画2000年一露面不久,便又神秘地在书画市场上消失了。直到2005年6月18日,在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的《2005春季拍卖会上》,以2035万元的天价成交。同年12月25日,北京市文物管理局执法,撤拍了其中25件国家一、二级文物,其中就包括由领袖、大师合璧的这幅《富贵长青图》,从而确保了国宝的安全,不至于流失国外。
白石老人的憾事
毛泽东主席关心白石老人,除了书信来往,还多次派秘书田家英上门探望,详细询问老人的健康和生活情况。
1953年1月7日上午,中央美术学院庆祝白石老人90诞辰。周恩来总理在为白石老人祝寿时,发现老人住房窄小,便请国务院秘书长齐燕铭开会研究此事。1955年,人民政府拨款在鼓楼大街雨儿胡同13号买了一座旧王府,这年冬天,白石老人搬了进去。但因房子大而空,白石老人不大习惯,似乎少了很多创作灵感,后来在周总理的关心下,他又搬回到跨车胡同他过去的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