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也与他的少年时代故乡扑朔迷离的神话传说之浸染、民间文学的熏陶有着密切联系。充满浪漫色彩的佛学正是潜藏在其中。
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韶山的边缘地带居住,当然,他们尚处在被动地适用自然阶段。东汉末年,有不少人闯入韶山的中心地带,那多是因战争的波及。敢于在韶山留居的人们出现在唐代。持有“法力无边”武器的僧众,看中了韶山大自然之幽秘,他们在与大自然的对峙中求得生存。可是,真正有意识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是劳动者。
在今韶山如意乡综合场村曹家坝隆起的高地上,唐代开始,人们挖取白膏泥、矽砂,制作碟、壶等陶瓷器皿,从出土的文物看,这些上有美丽的绿釉、豆青釉、黄褐色釉的器物,工艺已相当精湛。窑工,开创了韶山长达近两千年的手工业历史。
除古窑址的发现,在杨林乡善扶村蒋家湾、磨石村磨石、善扶村樟木坨,大坪乡黄田村花铺、新联村斋公坨还发掘出多处唐代墓葬,并出土大量开元通宝、青瓷罐、青瓷小坛、铜镜、陶俑、粉盒。这显示唐人已进入韶山中心,开始对这一片荒凉了千百亿年的土地进行艰难的拓荒。宋代,韶山进一步得到开拓。而韶山真正全面地得到开发,并在这种开发中升腾出一种进取精神,则是在明朝。
明初,从江西等地大规模移民,韶山的一个新时代开始了——直至元代,这里尚是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口不多,山间河谷远未得到开发,朱元璋的移民,使韶山人口大增——当今韶山最古老的,也是人数最多的姓氏,几乎全是明初入迁的,例如刘姓、苏姓、周姓、庞姓、彭姓、罗姓、郭姓、李姓、盛姓……尤其毛泽东的祖先——韶山毛氏的开山鼻祖,也正是这时迁入的!
人口入迁的意义在于,人们向大自然举起了拓荒的锄头,而大自然的被开 拓,促使这里的人文更盛,人文之兴盛,久而久之沉淀出一种新的进取精神。
明初人口的大迁入,另一个深远的影响还在于,自成体系的儒家文化,以大众化的形式,其势力渐渐增长,最后取代佛教文化,成为统治韶山人们思想的主流文化。同时,因为韶山地处偏僻,山多田少,居民以农耕为主,相当一段时期(直至19世纪初),人们生活清贫,于是又伴生了墨家的节约、俭省,这成为大多数韶山人的本色,毛泽东的父亲和他本人都是这样的典型。
历史推演到19世纪以后,无所著名的韶山再也不甘寂寞了,在一系列剧烈的阶级斗争之后,一个巨人石破天惊,轰然诞出……
毛泽东诞生前后,韶山的社会状况也非常耐人寻味。
在明代以前,韶山人烟极为稀少,直到明前、中期,才从外地迁入大量人口。毛泽东的祖先——毛太华,于明洪武十三年(1367)才由云南澜沧来到湖南湘乡城外的绯紫桥,又过了若干年,毛太华的两个儿子毛清一、毛清四带着部分毛氏族人,开创韶山毛氏之先河。
在毛氏家族来此前后,其他姓氏也来到了这里,开垦出大片良田。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阶级分化也明显起来;清代前期,阶级对立在韶山尚不十分尖锐,清朝的最后一百年,即毛泽东诞生前后的一段时期,则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
这主要是由韶山出现的一批湘军将领所造成的。他们的后代,秉承父业,成为大封建领主,1925年,毛泽东在韶山掀起的农民运动,即以这一阶层为主要敌人。
在韶山,大地主阶层最著者,当推成涤泉(1828~1878),他是今如意乡石湖村人,他在陕西绥德任知州时,贪污救灾款项,几次共达数十万两白银,回乡之后,大肆购田置产,临死时,将家业划成六份,六个兄弟、儿子各得一份,这六位“诸侯”名下田产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