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泽东与韶山乡土文化:一、毛泽东诞生的乡土文化背景 |
2009-02-19 14:20:42 |
|
作者:《毛泽东的家世渊源》龙剑宇 |
浏览次数: |
|
|
|
|
百姓,奉为圣明,推崇备至,并将他所在的社会,视为理想境界,是因为,舜是仁、智、义、美、慧的化身。他身体力行,为播施文明之种,呕心呖血,竟至于“客死”异地苍梧;同时,他之治天下,不是用武力,而是以仁智,以音乐来教化子孙。孔子在极力赞赏《韶乐》之后,“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为何孔丘极力称道《韶》,而对《武》却有微辞呢?原来,《武》是周时的乐曲,表现武王伐纣,建立周的内容,显然,在这位儒家创始人看来,它是不尽符合仁义精神的。从美学角度看,《韶》为优美之乐,《武》为壮美之乐——令人惊奇的是,韶山世风,对这两种美,都持赞赏态度。
在韶山,沉积着一种由来已数千年的尚武精神。民间传说蜀汉大将关云长曾立马横刀,进入韶山冲,杀虎灭妖,故后人在韶山嘴(韶山山脉落脉处)上造了一座关公庙,内塑关圣帝君及周仓、关平威风凛凛的形象,这说明,距毛泽东的家仅仅四、五百米,也就是未来伟大军事家毛泽东所见到的第一位大神偶象,即是中国尚武精神最集中体现者——关羽。毛泽东还曾在关公庙下的关公桥读私塾,关帝像便成了他经常去“参拜 ”的偶像。这对毛泽东的影响在于,他自幼受到了尚武精神的熏陶。明白这一层,便不会奇怪毛泽东少年时代酷爱三国故事,不喜经书,而喜读《三国演义》,并在与同伴游戏中经常绘声绘色讲述和推演,后来甚至将该书作为“兵书”,从中吸取大量机谋,用于他叱咤风云的军事指挥——毛泽东在战场上,也的确有关羽立马横刀的气概!
考古发现旁证了东汉至三国,韶山的确有过较大规模的兵来将往——韶山全境发现了25处之多的东汉墓,最有价值的是,其内出土了大批铁斧、铁斧架、铁剑之类的兵器,有的还很完整——就在传说关羽射虎的地方,即韶山嘴关公庙附近的新塘山(在毛泽东故居以西0.5公里)也发现了一处这样的东汉墓。
由此看来,远在汉末、三国,尚武精神植入了韶山,并由此以传说方式保存至今,毛泽东在其少年时代即受到不小的影响。
从东汉开始,韶山,不仅有《韶》乐声声,而且增加了《武》乐铮铮,正象挺拔如剑的韶峰与柔软如带的韶河一样,达到了和谐统一。而韶山的尚武精神,随着以后军队的来往,战争的发生,乃至韶山人的亲身加入而日趋浓郁。
历史上,韶山之所以屡受战争影响,是由这里的战略地位决定的。此地曾是楚地汉民族向西南“苗蛮”开拓的前沿阵地,这种地位到东汉时更加突出,也正是在东汉,韶山的尚武精神之基础形成。而这种精神的大大强化,却是在毛泽东出生前后。
清咸丰年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咸丰二年(1852)初夏,太平军攻占全州,乘胜入湘,与韶山毗联的湘乡大办团练,为首者即曾国藩氏。他在湘潭、湘乡、韶山一带招兵买马,组建湘军,以拒“洪逆”,这激发了韶山历史上空前的一次从军潮。这次从军潮兴盛的原因与曾氏大力提倡“忠义血性”的尚武精神有极大的关系。韶山这个小小的地方,几十年间,竟有数百人加入湘军,随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南征北战,上百人战死,但也有至少26人官至提督、总兵等高级武职,仅毛氏家族,参军者就有60多人,其中提督有三人,即毛有庆(1834~1924),毛正明(1832~1901),毛恩毅(道光二十六年--光绪十七年),三人中,毛有庆为韶山冲枣子滩人,住地在毛泽东家以南仅数里,他一直活到毛泽东31岁时。
韶山冲本是儒的仁义、佛的博爱、舜帝听韶乐和三女升仙的平和气氛中的世外桃源,但它也被曾国藩鼓起了狂热的激情。韶山的尚武精神过到空前的顶点。
我们要强调的是,虽然韶山人出楚,其中也确
|
|
|
|
|
|
|
|
|
|
毛泽东遗物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泽东遗物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