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神奇的韶山历史文化:四、从征服大自然中产生的开拓精神 |
2009-02-19 13:53:57 |
|
作者:《毛泽东的家世渊源》龙剑宇 |
浏览次数: |
|
|
|
|
亩洲海拔仅48米)可以知道。这一带至今是阡陌纵横、沟渠遍布的水稻产区。特大暴雨降临时,往往重现那古云湖的渺渺茫茫。
朱元璋杀尽云湖“土著”居民,白骨遍于云湖内外,使后人在耕种时“往往锄得龙骨”。之后,他挥鞭大移民,以填充人口之不足。试看韶山众多姓氏,绝大部分乃是在明初从江西等地迁来的:
如刘姓,原居江西南昌丰城、安福,元末明初经湘乡林家湾及宁乡入迁今韶山市如意乡、杨林乡等地。
考韶山各居住历史久远的姓氏,除极少数在宋代即迁来外,其余多为明代辗展湘潭、湘乡、宁乡等地迁入的。他们的迁徙,决不是自发地流动,而是因军功从边省戍守之地“拔入”,或响应招募之命来湘垦荒屯田。
然而,现成的熟田,因云湖水面的限制,并不很多,即使有,也已荒芜。但随着明初到明中后期人口的增加,人们对土地的需求也加大了。人们终于将目光投向已汪洋千百万年的云湖,开沟排水,围湖造田,云湖干涸了,朱、陈两“牛”相斗,带来对湘中人民的大屠杀,同时,也带来新的人口的入迁,改变了韶山一带“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而进行主动性、创造性的生产!
不但云湖内出现大片良田,就连韶山冲也开始摆脱原始荒凉。韶山学校田径场上出土一面铜镜和一枚师公符斩鬼士铜印,确证明代,韶山冲不但有了居民,而且出现了师公之类的迷信职业者。
大自然得到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起来。明宣德十年(1435年),即明朝建立后67年,在云湖北岸兴起一座万寿宫(江西会馆),江西移民们,在此聚会,互诉乡情;过了四年,万寿宫西南半公里,又建起一座庙宇,即后来毛泽东多次留宿,并主持召开农民座谈会的地方――银田寺。
环绕这两座建筑,渐渐形成一片集镇。
明初人口的大迁入,另一个深远的影响在于,自成体系的儒家文化,由此传入韶山,其势力渐渐增长,最后取代佛教文化,成为统治韶山人们思想的主导文化,韶山“地气”因此为之一变。
|
|
|
|
|
|
|
|
|
|
毛泽东遗物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泽东遗物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