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天地间,一大奇观也。两间磅礴之气凝聚而成,至静至动,至奇至妙,自然之运用,生成之结构。斯岂人世间寻常之笔墨所能描写其万一者也?故天地钟灵,山川毓秀,得其妙者,产其奇人。遂颂为嵩生岳降,而山水家遂假此以行惑也。觅得一山一水之佳,辄援笔绘图以献诸好。
世之重先祖而隆先冢者,仿而行之。此近世家乘刊墓图所出纷纷也。
夫山不能言,水不能说,听人据其象,取其形,拟其名,切其义,大书特书,以标其题,长言短言,以为之记。何能禁其代为山水像,代为山水说者哉!而代为山水像者,轻笔像山水之翠黛涟猗,重笔像山水之骨格团聚,复笔像山之转折,水之潆洄。代为山水说者,快笔说山水之起跌去来,缓笔说山水之盘旋荡漾,曲笔说山之精神,水之智能。
山水本奇观者也,一经代为像,代为说者之笔墨。而奇者益奇也!
予辑族谱而敬登祖先墓图者,亦纷纷矣观其图不失庐山之面目,阅其说不同老子之空谈,则与摭山抵山者,不啻天渊,且喜以图证说,说有据而朗若春山;以说证图,图无淆而如秋水。
噫!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祖先之丘墓,得与不朽夫!何为而不登?
这篇题为《登墓图总说》的文章,收录在《毛氏族谱》二修五卷中,全面反映出韶山毛氏家族对韶山――毛家居地环境特殊的“风水”解悟。
首先,它认为“天地钟灵,山川毓秀”(毛氏宗祠大门即书“韶灵毓秀”),即天与地能生出某种“灵气”,美好的大自然可孕育出“奇人”。这里虽然含有神秘主义的成分,但其中亦不乏哲理:自然环境能陶冶情操,能造就人才。
其次,认为人死后寻觅“风水宝地”很重要,肯定了迷信、不科学的一面。
最后,评价了由“风水”而派生出的墓图。将山水当成有灵性的东西,并介绍了墓图的画法。
总的看来,这段话既有合理的成份又有必须批判的地方。作者从对山水的热爱出发,先论及“风水”与生人的关系,后落入错误的窠臼,强调人死后选择葬地这一荒谬观点。
韶山毛氏家族对“风水”如此重视。可从两个大的方面看出来。
一是毛家最初之迁居韶山,主要是从“风水”的角度考虑的,即韶山“风水”比湘乡更适于毛姓人们生存,而韶山冲里的“风水”又比冲口铁陂的“风水”更佳,所以他们先从湘乡迁到铁陂,又由铁陂迁进韶山冲,最终安顿下来,自明代到清朝,500年而不悔!毛家以“风水“标准选择居地,无疑是有其科学道理的(可以从地理学、气候学、环境学、建筑学,乃至社会学、政治学、军事学方面找出依据):毛氏选定家族生存的大环境后,又十分注重小环境和微环境,砌屋时,细观朝向,“龙脉”、水流、阳光、空气……尤其是选择祠堂地址时,还郑重其事请风水先生。
二是特别讲究死后的“胎息”之地。“胎息”一词见于《木梓山震祖墓图》后的七言诗中,“祖山胎息出帐角。”这是理解韶山毛氏家族迷信、风水的关键所在。毛家人们本认为,人死后入土就是再度投胎,若穴地选得好,投胎之后便能再生……感于此,毛家人们对葬地的选择,甚至比选择宅基更重视。《毛氏族谱》二十二本中,几乎没有专门描绘生人住宅,却不厌其烦地精心绘制数百幅《墓图》,一直坚持到本世纪40年代。
事实上,我们排开“风水”的迷信色彩一面不说,那滴水洞和木梓山及至整个韶山冲一带自然风光的确不错--青山绿水、云蒸霞蔚、秀气异常。
韶山冲就像一朵盛开的巨大莲花,她的花蕊便在引凤山即毛氏宗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