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毛泽东与父亲毛顺生:一、毛顺生的个性与人格 |
2009-02-18 15:57:07 |
|
作者:《毛泽东的家世渊源》龙剑宇 |
浏览次数: |
|
|
|
|
重大的战事,因为战争主要发生在渤海周围,而且清兵一触即溃,未打几仗,就以败退告终。于是,毛顺生在军中只呆了几年,无功而返。回乡之后,1896年,他与妻子又生一子,毛泽民。
那么,毛顺生这几年军旅生涯,使他得到了些什么呢?
毛顺生的出外当兵,未能像毛有庆、毛正明等人那样“建功立业”,他没有捞到一官半职。因为他惦记着老父、妻儿,所以也许他没有怎幺尽心尽力为可怜的清廷卖命。
但是他回家时,除多少得了些银钱外,还极大地锻炼了他的品质,他的个性随之也因为这一段经历而发生了变化。在军中,毛顺生目睹杀人放火,这使他面对淋漓的鲜血也不至于不敢正视了;繁忙的军训,众多的实战经验,促成了他的强悍、韧性、刚强特质的形成;所以日后他在山路上碰到一头老虎,居然无所畏惧,反倒是老虎落荒而走!
更重要的是,毛顺生寻找到他的发家之路:那就是经商。
他随军走南闯北,眼界大开,他看到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在沿海省份兴起,他看到江浙一带来来往往贩运谷米的船只,不禁怦然心动,他终于明白了“无商不富”的道理。于是,当他回到韶山冲时,他便一边继续种田,一边致力于商品交换――虽然中国在毛氏人们迁入韶山的明代即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韶山冲直到毛顺生这一些人才开始较大规模地引进商品经济。
他最先从事的是谷米生意,在自家碓房将谷子加工后,运到银田寺下河,到湘潭城出卖,从异地差价中获得盈利。他还兼作生猪贩运……慢慢地,他积了些钱,还清了债,赎回了田产,到1904年前后,他已拥有15亩田,每年可收60担谷,除家庭消耗掉35担外,尚有25担可用来做生意。资本增加之后,他的生意已不限于自家的剩余谷米,还到岳母家湘乡大坪坳成批购进稻谷,加工成大米,运销城里。
毛顺生在1904年又从堂弟毛菊生那里买进7亩田(毛德臣三个儿子分家,各分田5亩,毛菊生未分房子,多分2亩),这时毛顺生有田22亩(后来卖给谢家屋场1亩多,自己扩建房子占用几分),还有柴山两块(面积约四亩)。
于是,果然如他父亲所期望的,家业昌盛起来。毛恩普得以过上一段顺心的日子,才于1904年安然合上双眼,躺到滴水洞大石鼓去了。这时,上屋场已达到富农的地位,毛顺生全家共有五口人;夫妇俩和三个儿子,水田22亩。此外还典进了别人一些田,雇长工一名,专事田间管理;毛顺生则一年中大部分时间作生意,米生意开头是变换自家多余的粮食,后来还从外面买进一些谷;开头是自己加工,后来还请人帮工;开头是在本地零售,后来大部分请人送到银田寺下河运往外地。猪生意开头是自己喂一两头卖给人家,后来喂得多起来,送到银田“长庆和”出卖;开头是送自己喂的猪,后来还买猪并请人送;牛生意,是买母牛给人家喂,喂的人家得牛力、牛粪,毛顺生得小牛,他再把小牛卖掉赚钱;牛死则由双方分摊损失。毛顺生极精明,他有时还借出一些粮食或银元以获利息。
毛顺生的发家,当然也有赖于文七妹的贤慧能干,据韶山老人回忆:毛泽东母亲在世时,家里很整洁,地上没有一根屑子,喂猪后猪槽都洗干净,炉筒钩都要抹得通红,小孩子到他家去了,不管一天去几回,每次都要给点东西吃。
毛顺生中晚年的经济活动颇为活跃(毛泽民是他的得力助手),他与韶北的“忠义顺堂”、郭家亭的南杂店、永义亭的“李福胜”、银田的“长庆和”、湘乡章公桥的“彭厚锡堂”都有密切来往,并在银田寺“长庆和”米店入了股;他发行了“毛义顺堂”钞票,与湘乡“吉春堂”(一个经营药材、肉食、南杂的大商号)流通,据说他在桥头湾周少班家押进几百两银
|
|
|
|
|
|
|
|
|
|
毛泽东遗物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泽东遗物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