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那样昧良心发大财。而且,他之自私,也非为一己自私,而是为一家之私--毛泽东愈到后来,愈能理解父亲的呕心沥血,实在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他的家人。
毛顺生的精神、气质实在也有许多伟大的地方。
毛顺生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当时其父毛恩普24岁,希望家业在儿子手里昌盛起来,故取名“贻昌”,当然更希望他顺利长大,万事如意,故以“顺生”为字;而毛顺生当家时,又自取号“良弼”,意为“好的助手”――也许是自我表白自己将成为父亲的好助手。
毛顺生出生时,鸦片战争已爆发30年,而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刚6年,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韶山冲外的天下大势,甚至也逐渐为这个封闭的山冲的居民知道了一些。所以,韶山毛氏家族二修族谱时,郑重地将“戒洋烟”的内容列了进去。尤其是太平军兴时,韶山冲有了不少人参加湘军,他们走南闯北,回乡时便将外面世界的情形和信息也带了若干回来。
毛顺生的祖父毛四端(祖人)有东茅塘瓦屋一栋,水田10亩,1878年(光绪四年)借债买下南岸上屋场茅屋5间半,水田22亩,1883年(光绪十四年)毛顺生的父亲与伯父分家,伯祖父毛德臣分得东茅塘的屋和田,另加南岸田7亩,多分2亩,共17亩,而父亲分得上屋场,有田15亩。
父亲分得的这一处田和屋是欠帐买的,田实际上不属于自己,反而背上数百两银子的债务,又加之身体不好,虽属壮年,而心力交瘁,生活贫困;所以在儿子仅17岁时,即1887年,就让毛顺生当了家。从此,毛顺生成了家庭支柱,他不但需要花费大量体力,还要工于心计。然而他也继承了父亲、祖父善良、忠厚的品性,尤其是限于他视野的狭窄,使他一时无力回天。
他需要寻找一条发家致富之路:他找到了这条路――他离开故乡当兵去了。
毛顺生当兵的原因,最直接的是躲债:父亲欠下一屁股的账,全到了他身上,,而且债务越背越重,他不得不外出谋生。他一去就是二三年――于是,一个问题摆了出来:毛顺生是时候去当的兵?他去了哪些地方?
我们来看毛顺生13岁到23岁这段时间的经历:
13岁时(1880年),文氏进入毛顺生家,过了五年,1885年他们正式结婚,又过两年,毛顺生当家。这样看来,1887年,即毛顺生17岁之前是不太可能去当兵的,一则年纪太小,二则接连几件大事加身,三则1885――1893年间,天下相对较为平静,基本无重大战事,朝廷亦未大招兵。
再看1887――1893年的六七年中,毛顺生与妻子生了三个孩子,家庭正须大力照顾,毛顺生在不能确定儿子平安无事时,是不可能离乡外出的,那么,我们几乎可以肯定,毛顺生当兵,是在1893年他作了父亲,亦即23岁以后。
据有关资料介绍,毛泽东出生不久,就随母亲到了唐家岮,度过了他的幼年几乎所有的时间,直到8岁时即1902年春才回到韶山读私塾,也就是说,1893――1902年这七年里,毛顺生将妻儿送到唐家岮去,由岳母和妻弟们照料,自己则外出躲债,当兵去了。
从当时中国国内外形势看,也是大体吻合的: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到1895年才结束,这期间,形势十分紧张,朝野分成主战、主和两派,各地有不少仁人志士从军抗敌,以韶山及附近地区为例,何海清就投奔了山海关守将魏光焘,韶山毛氏家族中,也有毛麓钟等人在军中抗敌。而当时韶山人在外担任要职的则有驻守定海的张伟卿和驻守江阴、镇江的贺瑞庭。
毛顺生在这种情况下也到了中国东部沿海省份,当是情理之中。只不过,他可能并未直接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