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韶山的经历与毛泽东的一生:一、个性与人格的形成 |
2009-02-18 11:06:11 |
|
作者:《毛泽东的家世渊源》龙剑宇 |
浏览次数: |
|
|
|
|
、儒一样,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也有它的先天不足。于是,彻底而全面地将上述三种哲学思想加以改造的任务就落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决不是超然于物处,神游于天际的空洞理论,它是吸取了全部人类文明的精华(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而形成的理论,从对人类精神财富的继承来看,它并没有彻底抛弃基督教的思想,也没有彻底抛弃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进步一面,而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对这些思想进行了消化吸收--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并且进行了更大的创造--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最大的包容力与科学度!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对于参加了这一场思想革命运动的毛泽东来说,也是极关键的一步--他得到了一件能将他此前业已吸收的许多哲学思想(精、芜并存)加以最大改造的武器。由此开始,他不但从佛中走出来,也从儒中脱身,并背离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成为了一位马克思主义者!
到1921年,他参加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标志着他的思想升华已经完成!
下一步,主要是将他已接受并坚决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并在其它许多人的参与之下,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思想!
(二)1921~1927年,这一时期是毛泽东所从事的伟大事业的奠基时期,我们在这里仅着重分析毛泽东农村革命的最初尝试--1925年和1927年在故乡韶山的革命活动。因为,农村革命理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乃是毛泽东思想最具创造性,最为光彩照人也是最大的成功之所在,我们要讨论它的意义还有一点,那就是,毛泽东之所以能将农村作为他加在中国革命天平上的一颗重重的砝码,是因为他对农村有最深切的体会--他的“少年时代”,不但使他最深入地了解了农民的苦难,农村的落后并在与1910年以后之所见所闻的对比中,认识到农村革命之必须与首要(统治中国的四大绳索:封建的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在中国农村表现最为突出),而且,因为毛泽东是一位由农村、农民中脱颖而出的知识分子,又是一位由知识分子中脱颖而出的革命家--农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三位一体。他的根深扎在中国农村,他与中国农民息息相通,因此,从农村开始他的革命,既最为便捷,又最有把握--而农村革命之初,他历史地选择了他的故乡。
其时,韶山的情况是,它仍然处在沉默与落后之中--正如中国其它许多偏僻的乡村一样。不用说辛亥革命,仅仅让这里的人们少了脑后的辫子,即使刚刚发生不久的“五四”运动,也并未在这里引起大的波澜--政治觉悟的启蒙,期待着毛泽东来完成。毛泽东为此花费了七八个月时间,他取得了成功--故乡的经历告诉他,中国革命的基点在农村!对于这一点,他在以后几十年的斗争生涯中坚信不移!
1925年以后的一二年,他的足迹遍及故乡以外的各地乡村,进一步完善了他的认识,1927年,他徒步考察了湖南几个县,沿途开调查会和演讲,他的农村革命理论形成了。
(三)1927~1937年,毛泽东武装斗争理论形成时期。武装斗争,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而毛泽东又对此注入了新的内容,即以农村的武装斗争带动城市的武装斗争,这是毛泽东少年时代与家长、与族长的斗争哲学的延伸,更是毛泽东农村革命理论的具体化。
关于这一点,本书不再赘述。
(四)1937~1949年,毛泽东的一系列理论全面形成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及参予到这场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之中的亿万人民,共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思想:毛泽东思想。
必须强调的是,在毛泽东的思想的整个形成
|
|
|
|
|
|
|
|
|
|
毛泽东遗物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泽东遗物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