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篇连载 >>《毛泽东的家世渊源》
第十六章 韶山的经历与毛泽东的一生:一、个性与人格的形成
2009-02-18 11:06:11
作者:《毛泽东的家世渊源》龙剑宇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与秀丽的风光,是佛生长的沃壤,因而自唐有韶氏三女修道成仙,韶峰顶筑韶峰庵以降,佛寺庵堂分布于各个山冲角落,差不多每一座大山的幽秘处都有一座庵寺。更奇怪的是,在数十处佛事场所中,差不多都是为女信徒准备的--仙女庵、慈悦庵、石洞庵、白莲庵……(当然也有双泉寺、团山寺两处佛寺)。
    这当然与韶山冲佛地的开辟者韶氏三女直接相关--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韶山冲的男人们,是极少信佛的,尤其是毛氏家族的男人们,他们的精神力量主要是“儒”,这在毛姓明初刚迁入韶山时最明显。因此,属于毛氏家族的几乎就只有庵,而无寺(团山寺、双泉寺为李氏等姓构造)。
    儒家思想,似乎已将佛教思想赶到了山上,而肥沃的河谷则留给了自己--佛与儒的较量,以佛的主动退让而形成两者并存的格局。
    文氏到了韶山冲,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局面,他的丈夫站在儒一边,她却依偎着观音。但他们能够和平共处。
    那么,是什么契机使文氏作了这种决然选择呢?
    娘家受的熏陶,无疑是基本原因,但13岁,是大可逆转的年龄(毛泽东即曾在这个年龄后发生了逆转)。因此,没有造成文氏由佛向儒的逆转,是她个人的心性与经历。
    从心性来说,作为女子,有先天的地位低下,她在娘家尚是一个天真烂漫的活泼女孩,因为她娘家的正统观念较当时一般家庭为弱(但她也未获得读书的机会),她走入韶山冲,大自然的冷清、紧缩,小家庭的寂寞,尤其是来自毛氏宗族、《毛氏族谱》的清规戒律(对女人要求更多)以及毛氏族人身上上已潜移默化的伦理道德,一齐向她逼来--唯有佛能予她以解脱。她的性情由此变得寡淡,忧郁--佛,正是一种忧郁的哲学,她又向它走近了一步。
    当文七妹试图以娘家的待人标准如和善、宽容、怜悯……来看毛氏家族时,她发现已行不通,尤其丈夫从军回来后,性情变得自私、专横、暴躁,她更有些不满了--但,她一个女子,手无缚鸡之力,怎么办?反抗?不可能。只有佛能给予她安慰。
    从生活经历来看,文氏在1893年以前已生过两个小孩,但都夭折了,这对她的打击相当大,将业已浮在忧郁之海上的她,又向下按了一把--她更忧郁了。
    佛说:观音能赐子,观音也能佑子。因为她大慈大悲。
    她为了求得第三个儿子,并且平平安安,去慈悦庵拜佛。
    她果然生下第三子:毛泽东。
    她感激涕零,信佛更诚,并开始动员丈夫也信佛。而儿子,由此开始成了她的追随者。
    正常情况下来说,一个人最初的崇拜者是他的母亲!
    毛泽东正是这样,因为文氏是女性中一位极具慈爱之心的人。毛泽东对母亲的崇拜相当强烈--因此,最初,母亲的信仰也成了他的信仰……
    这是毛泽东本人也一直承认的事实。毛泽东又是如何从佛中走出来的呢?
    佛之所以至今仍为世界上许多人所信仰,是因为,作为一种人生理想,它歌颂真、善、美。而这也恰恰是早期的毛泽东所信奉的。
    其实,对真善美的追求,乃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几大教派: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所共同追求的人生至高无上的目标,甚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从中吸取了这一点--只是已经过了很大的批判,批判的主要方面是这些宗教的另一些消极的东西,如忍让、顺从、无原则地宽容、以善报恶。一句话,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斗争的哲学,而不是妥协的哲学--这种斗争,包括与大自然的斗争和与社会(即人)的斗争。
    毛泽东从佛中走出,也是从佛的消极
|<< << < 1 2 3 4 5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第十六章 韶山的经历与毛泽东的一生:二、衣食之道
·下一篇:第十章 审视韶山毛家人物:二、良师毛麓钟
·毛泽东遗物馆的大数据与展出内容(组图)
·从毛主席遗物中学习艰苦朴素的精神
·毛泽东遗物馆是“三严三实”的标本馆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清洗100件毛泽东晚年穿过的衣物
·毛泽东遗物馆列为湖南省干部培训党性教育基地
·【毛泽东遗物故事】不同寻常的单腿眼镜
·【毛泽东遗物故事】“结实耐用”的旧毛巾
·【毛泽东遗物故事】道是无情却有情
·【毛泽东遗物故事】补了73个补丁的睡衣
·【毛泽东遗物故事】英文单词卡片
毛泽东遗物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泽东遗物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