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仙关
芦山县飞仙关,自古称进藏第一关,也称川藏“咽喉”。飞仙关口,山高水急,解放前有渡口,交通全靠船只,解放时为浮桥。1950年1月,中央政府正式通知西藏地方当局“派出代表到北京谈判西藏和平解放”。当时控制西藏地方政府的摄政大扎·阿旺松饶等人,在敌对国外势力的支持下,在西藏东部昌都一线调集藏军主力,布兵设防,企图以武力对抗。中央政府命令人民解放军进军解放西藏,解放军源源不断地从芦山境内的飞仙关进藏。
芦山县委在建立巩固新生政权的同时,带领芦山人民为解放西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芦山县两次组织帮助解放军抢修飞仙关浮桥,共运送木料、竹竿3.8万根,提供马草16.3万斤,马料4.5万斤,烧柴4113斤,为解放西藏做出了贡献。1950年7月4日,县委书记郝仲山在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指出,挺进西藏的大军将连续20天途经“天险”飞仙关,要求飞仙乡群众要做好茶水供应,打扫空房,腾出住房,给进藏人民解放军饮水、休息之便。7月22日,根据县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决议,芦山县再送烧柴7.5万斤。直到1951年进军西藏的重要通道飞仙关钢索吊桥建成,这种服务进藏大军的工作才结束。
经过各种斗争和争取,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支援西藏等地的解放,体现了芦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盘棋”的大局观念,为其他地方的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