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罗文钧(中)
2024年8月23日,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骆志勇,芦山党史编撰办马凤强、马文奎到时代景城对已经75岁的原芦山县政协主席、原芦山县委副书记、芦山县委组织部长罗文钧就芦山县以“创三化、排三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进行专题采访。
中林星火
1995年前后,我任芦山县委组织部部长,时常考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应该怎样抓?当时农村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是比较多的,其中带普遍性的问题有以下几个:第一个是行路难的问题,特别是山区,要出个门、赶个场都十分恼火,一下雨,到处都稀泥烂瓦的,真的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二一个,吃水难,特别是干净的水,尤其是当时芦山血吸虫比较严重,饮水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一个还有个普遍性的问题,看电视难和收听广播问题,当时线子、设备没跟上,尤其很多农户都没有电视机,更谈不上看电视了,当时好多国家大政方针都需要通过电视传播,老百姓很需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就是“三化”的问题,就是群众居住环境局部存在的问题。县上也在要求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遇到的这些困难问题结合起来,但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做法,就需要找几个典型,看他们是咋个做的。这个最先发端在哪儿呢?在中林乡。
有一天,我就问中林乡驻新民村的干部李富民:“这段时间你们在干啥子工作?”李富民答道:“这段时间在搞卫生!农村头在搞卫生。”我说:“你们咋搞的?”他说:“就是要求农户要搞好卫生,哪里要整干净,哪里要整整洁。”而且他们还搞了一个评选干净不干净、整不整洁的活动,根据检查,干净的贴个清洁的字条,不干净的就贴个不清洁,到干净、不干净的就贴个次清洁。反正就这样整法。其目的就是督促农户把家里边整干净。我觉得这个办法很好,我说我过几天来看下。大概过了一周,我就到了新民7队,一看确实有那么一回事,人户虽然不多,但整得干干净净的,房前屋后呀,前院后坝,反正家家户户挺干净,而且,户与户之间的道路,用碎石面了一下,整得规规矩矩的,如果不下大雨呢,走起路来光光生生的。当时就觉得很好,这就跟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在一起了。 我看了以后思考了一些问题,新民7队的做法水平还有待提高,还有待规范的地方,但苗头是好的,这是一个。二个是要加大宣传,光靠一个地方整起来不行,你就中林乡全乡整起来,也就一个乡嘛。这个应该全县铺开,大家都来搞。如果大家都搞起来,肯定说有些地方搞得好一点,有些地方搞得差一点,但是这样可以带动面上的工作,把它推开。基于这点考虑,我就给县委周书记建议,能不能在中林乡开个现场会,让大家都来看看,把工作安排下去。他说:“好”。他非常支持这个事情,然后过了个把星期,全县16个乡镇的党委书记、相关部门负责人都去了,先参观了新民7组学做法、提建议,然后在乡上开会,先让中林乡的同志介绍经验和做法及下一步打算,然后大家讨论,议议这个事情,讨论一下这个是不是好事情,该不该把它弄起来,就算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后来县上作安排,我当时就想这个安排要让大家摸得到,看得见。二一个要好记,你说一大篇,大家记不到几句就不行,这样我就想了一下,把它归纳为提出了“创三化、排三难”,“创三化”即道路院坝硬化(水泥硬化或铺碎石)、房前屋前绿化(栽树子)、室内室外净化(家里做好卫生、摆放整洁);“排三难”即解决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看电视难的问题。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创三化、排三难”,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当然,这不能搞“一刀切”,因为有些地方已经有干净的水喝了,就没有必要再提饮水难的问题。主要结合各地实际,重点解决哪个几个问题,存在行路难就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存在饮水难就解决饮水难的问题,总的思想就是把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把它整好。会后,就正式在全县拉开了“创三化、排三难”的序幕。
几个典型
这样,在全县就出现了很多典型,以前中林乡沙坪那个地方,走路是很恼火的。有一天,我和县委方书记去沙坪,那天又下雨,到了沙坪四组、五组,比较远,去了过后,小路稀泥烂瓦的,而且走上去后又从太平花莲环起走下来,那个地方又地处大阴山,走起来很恼火。方书记还开玩笑地说:“看来打到大阴山这背后头还是恼火”。我都还记得这句玩笑话。后头,沙坪那个地方都修成硬化路,有的地方用水泥,有的地方弄石梯子,总之,都因地制宜整好了。后来就永安了,永安就整得更好了。永安就在大田对门子,那个地方也是一个难得走的地方,坡度比较大,永安就跟上去了。再后头,太平的花莲也整得好,它和永安基本上连起来的,下边走上去的路,上边环起的路,都整好了。全县各乡都有一些生产队,整得比较好的,当然每个地方的情况不完全一样,各有特色,各有重点。总之,慢慢就掀起了一个加强基层党组织,发挥党支部的作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和问题的高潮。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要发挥到哪些地方,就从这些地方把它结合起来。
有些地方还是很感人的,因为我爱去看,比如宝盛的天盖寺,那地方从下边是看不到天盖寺这个生产队的,要上去过后,有个软凼,都还有四五十亩水稻,坡度很大,很陡。那个地方是群众自发起来的,经过党组织宣传、组织,群众的积极性起来了,自己从下边河坝头背沙子来修,水泥是东编点西编点整来的,修了一条路上去,那条路大概就一米宽,整成一阶一阶的。那天我约起韩永康,还有乡上的同志就去了,确实很感人,那么远的路程,路修得那么好。我就问他们:“你们这条路咋修起来的?”他们就说是按照好多人户、有好多劳力,一户人一个劳力负责好多沙子来解决沙子的问题,至于水泥呢,大家凑钱买。因为他们人户不是很多,又修了那么长一条路,大概一户人要背一万六七千斤沙子,你就是100斤一背你还是要背100多背嘛,那个地方弄了后,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走路方便了、下雨没那么溜了,不再稀泥烂瓦。我们光是空空两手的走上去都难得走,人家还是背起那么多沙子上去,确实很感人。这个事情呢,我也在很多场合说过,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关于房前屋后的环境,也确实有一部分得到改善,也不是每家每户都得到了改善,但最主要的是群众的环境意识得到了增强,其中有一户典型是我们偶然发现的。后头在大会小会上,我都爱讲这户人的情况。有一天,我跟组织部副部长胡天涛一起去中林乡黎坪6队看梯改田,走到黎坪6队的一个地方,我们就说休息下,结果就走到附近一户人家,那天,他家里头没大人在家,只有两个娃娃在家,最深的印象是非常干净,那个坝子收拾得非常干净,那个柴花子砌得巴巴适适的,我又去看了他家的厕所,厕所也是非常整洁,很不错,背篓都挂起一排,锄头全部是一把一把地挂在墙上,刀也是挂起的,整得整整齐齐的。一堆灰,我现在都还记得,厕所头的一堆草木灰,草木灰扫得干干净净的,草木灰周围用柴花子把它圆起来的,周围很干净。我们又去他家寝室头去看,寝室也是折了被子的,折的不是方的,是长条的,因为那个时候的农村,叠被子的还不多。这个典型不错。后头我在大会小会上都在说这个事情,因为当时大人头天就出门赶礼去了,家里就剩一男一女两个娃娃在家,一个十三岁,一个大概十一二岁,可能都是初中生,他们之前又不晓得我们要去,我当时说问这两娃,我说你们平时是不是这样子的呀?他们说,天天都是这样子的,早晨起来打扫卫生,哪里有不合适的地方就整一下,整巴适,这是典型的好习惯,现在这种好习惯都还是十分难得。
总结推广
当时,按照县委的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都把这个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来抓,这样才能抓到实处,每个乡镇都有安排,有些措施,另外还有一些举措,就是县上安排各部门都有联系乡、联系村,还有几套班子的领导成员,都有个联系的地方,就把联系工作和“创三化、排三难”工作结合起来,你去联系的地方就协助他们把这事抓一抓,平时去看一看,他们有啥好的做法,鼓励一下,有啥需要改进的给他们建议下,有啥能帮忙的帮一下,也不是说你联系的也不见得起好大个作用,你还是要拿得出来才行嘛。但是你要关心这个事情,能够办到的,你尽量办。这样子很多部门就想办法,就把办公费挤出来,或许我给你几吨水泥作为补助。当时也只有这个办法,当时还没有财政转移支付,县上发工资都恼火,曾经有一段时间发工资都是排了队的,先发退休人员的,还有老师的,然后再发公务员的,因为收起来的税,赶不上发工资的需要,有些单位几个月都没发到工资。现在转移支付统一给你了,你根本就不心焦这个事情了。但就这样的情况下,这儿编2吨水泥,那儿编3吨水泥,就这样干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