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的起源及武汉仲裁委员会的发展历程
追根溯源,仲裁一词源于拉丁文,基本含义就是“居中公断”。是指争议双方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约请第三方审理裁决、解决争议的法律制度。
人类社会解决纠纷的方法自古就有。古巴比伦通过自力救济、自定程序决判纠纷;古希腊常以居间裁断方式解决城邦争议;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记载了双方当事人自愿共同约请第三者居中裁决商事、海事纠纷的习惯。而在中国汉代,就有民间推选德高望重的“乡里三老”,公正解决百姓纠纷的渊源。
仲裁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争议解决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它是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是“构成文明法律制度的基础”。
欧美大国经过数百年世界市场的贸易积累与经济勃兴,早期仲裁制度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与诉讼相比,仲裁具有自愿、专业、灵活、快捷、经济、保密、独立且一裁终局的优势,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接受和广泛运用。在商事争议解决领域,这种西方舶来的仲裁方式被誉为“阳春白雪”。
1958 年,联合国在美国纽约订立《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公约》。 1986 年 12 月,中国正式加入了该公约。迄今为止,17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该公约。参加《纽约公约》的缔约国和地区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可以在170个缔约国和地区的法院得到承认和执行。 仲裁是一个国家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的晴雨表,它是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这为中国仲裁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995年9月1日,我国第一部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正式实施,从此结束了新中国没有仲裁法典的历史。国务院全面部署重新组建仲裁机构工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仲裁制度基本建立。
1997年1月21日,武汉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武仲)正式成立。如何打破“养在深闺人未识”、“曲高和寡”的局面?武仲的初创者们秉持“推行仲裁法律制度是根本,融入市场经济是关键”的理念,走访企业、走访协会商会、走访行业主管部门、走访广大市场主体,不断普及全社会的仲裁法律意识。武仲在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的创业成就,以连续十多年位居全国仲裁机构受案数量榜首的骄人业绩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仲裁理论和实践创新,成为全国仲裁工作的领先品牌。
武仲率先提出仲裁公信力建设;在业内率先推行“确认仲裁”新模式,延伸理论基础的广度和深度;率先在建设工程争议中引入评审机制;率先参与全国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率先启动“两化”(案件受理多样化、纠纷处理多元化)试点工作。武仲敢为人先,将“腊骨头”式纠纷解决成经典案例,成功奠定发展基石。
近年来,武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拼搏进取,积极履行仲裁职能,聚力提升涉外能力,确立区域国际仲裁中心定位;围绕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构建“1+8”城市圈仲裁服务新格局;坚持“仲裁为民”理念,不断巩固和提升公信力。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开创了武汉仲裁发展新局面。
2021年,武仲全年受理仲裁案件12349件,同比增长百分之211,案件标的额139.35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44;开展商事调解工作,调解案件2228件,调解案件标的额12亿元;受案数和受案标的额在全国270家仲裁机构中分别排名第五和第十。多措并举,案件结案率百分之75.8,调解和解率百分之50.7,裁决正确率百分之99。为全球商事主体提供坚实法治保障,武汉仲裁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持续提升。
完善机制建设,打造专业化仲裁服务机构
一直以来,武仲秉承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智能化的发展思路,以打造区域国际仲裁中心为目标,致力于仲裁委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打造仲裁服务机构。
2021年3月14日,武仲严格执行仲裁法和《关于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8〕76号文)有关规定,规范高效完成第五届武汉仲裁委员会换届,聘任著名知识产权法专家吴汉东教授为第五届仲裁委员会主任。新一届仲裁委组成人员中法律、经济贸易专家10人,占比百分之71.4。武仲成立了战略发展与规则修订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仲裁员资格审查与操守监督委员会、财务监督与薪酬评估委员会,确保决策、执行、监督职能落到实处,使得仲裁独立性、专业性更加鲜明。
仲裁队伍素质和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仲裁水平和案件质量,影响仲裁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武仲高标准选聘储备专家人才,聘任建设工程、国内经贸、金融、国际贸易等19个专业领域专家仲裁员1149名,武汉市以外仲裁员占比百分之42,在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也聘有一定数量仲裁员。与高校建立仲裁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组织开展仲裁员专题培训。严格要求落实履职管理,建立仲裁员履职管理长效机制,实行季度通报,强化结果运用,适时充实调整核心仲裁员队伍。2021年,选树典型,评选了首届“十佳仲裁员”。
武仲加强仲裁秘书人才储备,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整体提升,人才队伍更具竞争力,为疫后重振和仲裁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拥有能够服务涉外仲裁案件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50余人,均毕业于国内外著名高校法学专业,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27人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服务区域发展,加快仲裁协作机制建设步伐
全面依法治国意味着在社会的每一个领域都应该有法律规范和法治保障。武汉城市圈建设是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仲裁融入城市圈是加强城市圈法治建设的需要,是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的需要,也是提升区域仲裁服务水平的需要。
武仲紧紧围绕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部署和要求,发挥武汉仲裁示范引领作用。
2021年8月12日,武汉、黄石、黄冈、孝感、咸宁仲裁委负责人,以及鄂州、仙桃、天门、潜江市司法局负责人齐聚线上,召开仲裁服务武汉城市圈发展座谈会,制定了《关于服务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打造仲裁服务新高地工作方案》,商议打造共建、共商、共享的协作平台,着力提升城市圈仲裁机构的公信力,为“1+8”城市圈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仲裁法律服务。
会议之后,城市圈之间进一步联合加强了仲裁员和仲裁秘书素质提升、仲裁业务研讨,提升仲裁质量、仲裁信息交流、仲裁文书送达互助、仲裁宣传提升仲裁影响力等行动的合作,形成了仲裁工作合力。今年10月,武仲天门分会即将成立。
武仲还自觉服务长江中游城市群仲裁协作发展大局,认真学习长沙、南昌仲裁委的先进经验,发挥比较优势,把协作共建理念贯穿自身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2021年9月28日与长沙、南昌两地仲裁委员会“云端”签订《长江中游城市群仲裁协作备忘录》,力争用五年时间,将协作联盟覆盖三省内全部仲裁机构,全力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国际仲裁中心,助力城市群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和发展。
加强涉外能力,确立区域国际仲裁中心定位
2021年9月,首届“武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比赛顺利举行。通过实战促进各高校、仲裁机构以及仲裁从业人员在仲裁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广和宣传商事仲裁、发掘与培养高水平仲裁人才。
近年来,武仲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发展涉外法律服务的决策部署,着力培养与发掘高水平涉外仲裁服务人才。
探索服务“走出去”企业新路径,成为常设中国建设工程法律论坛第二十八批成员。组织在汉央企、大型国企召开“逆全球化后疫情时代,‘走出去’企业面临法律风险与新挑战”座谈会,助力“走出去”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武仲持续推进自贸区仲裁服务,宣传推广《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示范仲裁规则》,参与组建武汉东湖高新区(武汉自贸片区)进出口企业服务联盟,为高效、妥善解决自贸区商事纠纷提供制度保障和智力支持。聚焦国际经贸与国际法治理论实务,连续六年协办“东湖国际法律论坛”,该论坛已成为国内国际法领域的顶尖盛会。
2022年8月18日,武汉国际仲裁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提升武汉涉外仲裁能力,塑造国际化、现代化、专业化、智能化“武汉仲裁”品牌,增强武汉对外开放的吸引力的重要标志。
夯实基础建设,实现仲裁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武仲一方面不断完善服务基础设施,为当事人提供体验感更好、满意度更高、专业性更强的仲裁服务;另一方面,全面建设“智慧仲裁”并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以来,仲裁案件管理系统3.0提档升级,“武汉仲裁移动微平台”小程序、网上立案、仲裁员服务平台开通运行,进一步夯实了智慧仲裁的发展基础。首创“在线智能送达平台”获评第六批中国(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制度创新成果,网上仲裁服务规范通过地方标准立项审核,成为武汉市公共法律服务仲裁类首个地方标准。
2021年11月8日,武仲正式入驻武汉中央商务区富强国际大厦。在全新的一体化服务大厅,开放式办公实现了集前台接待、在线预约登记、立案、咨询、案件材料接收、收费、自助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配套设施齐全。
武仲正在全面建设“智慧仲裁”。2021年7月,发布《“智慧仲裁”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计划以全面形成仲裁大数据服务体系为主线,构建“智慧仲裁大脑”,打造全业务、全时空的仲裁法律服务网络。“智慧仲裁”全面建成后,不仅可以实现调解、仲裁等多个流程的在线对接,还将增加跨部门、跨地域、跨网系的仲裁协同业务系统。
行动践行使命,筑牢仲裁公信力基石
仲裁公信力就是仲裁的生命力。一直以来,武仲多措并举,深入实践,逐步筑牢了仲裁公信力基石,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仲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实现双促进。2021年,武仲仲裁案件关键指标实现双达成。提高办案效率、强化办案效果,案件结案率百分之75.8,调解和解率百分之50.7,无仲裁案件被撤销或不予执行,妥善化解了涉及人数众多、当事人矛盾争议较大、对抗激烈的房地产合同纠纷、租赁合同纠纷群体性案件300余件,充分发挥了仲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积极作用。
仲裁案件质效管理实现双提升。武仲探索案件繁减分流管理,总结案件管理经验,研究制定了《仲裁裁决书草案核阅工作规范》,坚持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社会影响较大案件、涉及群体性纠纷案件和新类型案件专家核阅、案件质量管控小组会议讨论制度,提出专业性意见建议百余条。建立仲裁案件质量管控长效机制,完善仲裁收费、组庭、鉴定等流程规范,开展案件质量季度抽查,建立案件审结回访机制,全方位、深层次评估案件办理质效。接受市人大监督,组织开展仲裁公信力专题调研,形成《关于提高武汉仲裁机构仲裁公信力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主动接受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高度重视信访案件回复办理,做到逐案回头看,件件有回复。
仲裁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实现双丰收。武仲依托省市法学会仲裁法研究会平台,每年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仲裁专项课题研究,2021年结项课题6项,新设课题4项。《武汉仲裁委员会“十四五”发展规划问题研究》《武汉仲裁委员会“智慧仲裁”建设三年发展规划》和《英文版<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示范仲裁规则研究>》等课题成果已成功实践运用。积极组织《仲裁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专家研讨,形成修改建议。
融入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和谐社会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新思想新理念,将仲裁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解矛盾纠纷需求,武仲深入一线,与各部门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矛盾纠纷联调联动工作格局。
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入开展“仲裁直通车”,每年重点走访调研企业200多家,为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提供仲裁法治服务。推行“惠民惠企”便民举措,延续《关于妥善处理仲裁案件全力服务疫情防控工作的若干意见》优惠政策。精准推进金融仲裁服务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协作沟通,服务覆盖武汉市银行、保险、消费金融等70余家金融机构,制定了《武汉仲裁委服务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推动金融仲裁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
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参与市域社会治理,助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选派专业力量驻守公共法律服务线上平台和实体平台。落实仲裁法治服务进社区,召开“仲裁服务社区法治建设”座谈会,构建仲裁员、律师、社区三位一体的常态化、全覆盖仲裁服务社区法治建设工作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