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各地都开展的许多活动,许多官员和名家登台推崇读书,然而图书馆借阅量的下降,人们读书热情大减又显得尴尬。我觉得要读得进书还需要从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社会引导扶持力度要加大。现在读书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没有书读,书太贵买不起;二是没有时间读,太忙了。曾经有报道说,无锡新区一外资电子厂里有个仅20多平方米、6排架子、每架数百本图书的小书店,每天的销量却惊人达到300本书。为了引导职工买书、看书,厂里每月给员工发放10元的购书卡作为文化福利,也让小书店经营红火。反衬出厂里的学习和文化氛围的浓厚,正确的引导和扶持,造福了职工文化福利,也书店完全可以经营得好。希望其他企业也能增加一些“文化福利”。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既能提高知识水平,又能培养道德情操。读书难,难读书。一是书价越来越高,卖书越来越少。二是网络信息越来越杂,打发时间比较多。三是企业扶持和引导很重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四是企业的微量文化福利不仅让小书店红火。职工打发时间,不读书不看报,如何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读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而不是象算术那样简单化,只有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假如一个平时不读的人试图立竿见影成才,恐怕天方夜谭了。实际上人们大量的时间都荒废和玩掉了,在手机上玩游戏、玩微博微信,看视频,沉迷于这些光阴似箭,不能自拔,恐怕不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有一次一位外国球星到华中某大学交流, 球星进入球场时,现场观众一度冲开大门,造成踩踏情况,至少造成五六人受伤,最后取消了活动并离开;到了华东另一座城市,不少人也是冒35度的高温狂热,如果真的让他去学习或者工作肯定叫苦不迭。中国年轻人大多数时间被玩掉了,迷掉了,先是玩游戏,又是玩电脑,再是玩手机、网络,这十多年来,人们大量的时间迷失在了网络上。
二是读书功利意识不能太强。现在读书是为了发财升官的意识太强烈了,其实文化这个东西,肚子有货,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特别是年轻的学生主要是学好各类知识,不要象现在一些说法,什么学多了,这也不要学,那也不需记,那才是骗人的忽悠,等到你十年一过,回头一看,后悔都来不及。读书是扎扎实实老老实的学问,你忽悠了它,它必然忽悠了你。读书还是要耐得住寂寞,少赶热闹追明星,成功者的读书方法固然值得参考,欧阳修的马上枕上厕上这样的读书境界才值得学习,我们不能总是想投机取巧找捷径,其实读书只有一条尽量多的死记硬背和储备知识。时下,总能听到一些人包括老师对“死记硬背”的痛斥和反对,其实,他们是用自己的矛戳了自己的盾,因为他们自己的知识积累就是从小记和背出来的,最初的“死记硬背”谁也避免不了。当一些高考生为一题未对、一分之差而懊恼甚至与大学失之交臂时,假如能“死记硬背”的一点,也许就过了这道坎。实际上,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古代的传统教育,都离不开“记和背”。读书的基本方式就是背诵,现在有些人对唐诗宋词,对过去的优秀文章,对公式定律定义,一辈子都能记住,几十年后还倒背如流,甚至成为一种快乐享受。试想,如果一个人从出生以来,包括读小学、中学、大学或工作,真的没有死记硬背,哪有那么多的知识财富,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死记硬背”是我们人生积累的基础,对学生来说更是求知的捷径,否则读书十来年,脑子空空的,说话无言语,思考没东西。时下还有一种怪象,只要你记和背就会被戴上“死记硬背”的帽子,把对“死记硬背”的反对,演变成不能记不能背,这就是谬误了。尤其面临高考的同学们,记忆的功夫越深,越容易获得成功,特别是有人过目不忘,有人却说怎么也记不住,有的写文章联想丰富信手拈来,有的说话滔滔不绝游刃有余,这差距都与个人的记忆积累有关。同学们,政文英生记忆加做题,数理化做题加记忆,各有侧重,记忆是根本,它不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是对知识的运筹和运用,尤其是抓好早上时间强记快记,晚上时间久记深记,科学复习回顾温习,举一反三融汇贯通,就能在考试中应对自如,体会“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的乐趣。当然“死记硬背”之后,还需要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如果只是死读书读死书,遇到题目只有一条思路,遇到问题只有一个办法,缺少创新、否定和思考那才可怕。特别是考试时要讲究艺术,先易后难,合理利用时间,达到分数最大化,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实现既定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