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祭英灵,共铸民族魂。清明前后,《解放军报》用大版面、大篇幅、大纵深全景报道了我军将士、解放军武警官兵祭扫英烈的场景,抒写了一幅幅传承精神、洗礼人生、励志铸魂的画卷,字里行间总是情,读来催人泪下心潮澎湃,既是缅怀,也是追思,更是强军兴军之本,战无不胜之源。
部队慰烈走在前。各部队运用清明时节,把课堂摆进烈士陵园、烈士墓前,表达思念之情,激发强军报国练兵习武打胜仗的动力。祭奠英烈对军人来说,不仅是寄托哀思,也是心灵对话,正是无数英烈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己,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生命,“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时代强音永远不会过时,这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祭扫英烈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当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的重要一环,是奠定不怕死打胜仗信念必不可少的人生经历,也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如今清明和烈士纪念日都是人民群众特别是部队官兵集中进行烈士精神教育的契机,让烈士精神永存,才能砥砺出能打仗打胜仗、不怕死有血性的新时代勇士。战斗在川藏、青藏、新藏线上的武警交通支队官兵护路的同时,不忘记为烈士修陵建碑,让长眠的战友安息;达川军地四年修缮2000余座零散烈士墓,给后人安慰和启迪。
让英烈永远活着。其实,媒体在报道凭吊英烈的同时,也让英烈的光辉形象都活着了,他们的英名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帘,他们的事迹再次勾起人们的回忆和社会的关注,他们的精神激发着人们沿着他们的足迹继续前进,做强军的模范,当时代的先锋。解放军报的清明报道不仅让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等一个活生生的形象浮现在眼前,而且再度读到了彭雪枫、杨靖宇、贾永才、张文杰、林汉超、程华森、王建川、冯治钢、李家发、张华以及“狼牙山五壮士”、抗联女英雄、“爱民抢险七勇士”、志愿军、“先遣渡江英雄连”、“爱民模范连”等群体和英烈们的英名,知道了麻栗坡、叶城、龙州、红卫、乔尔玛等一座座烈士陵园、他们构成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英雄没有死,永远在心中。
无论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还是“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都体现了革命军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许多烈士牺牲在艰苦和荒野的地方,限于当时战场的条件,在哪里牺牲就在哪里安葬,荒郊野岭、山巅沟峦成了他们的归宿,有的早已融入了泥土、化作了山脉。接过烈士的枪,不仅千万个英雄在成长,而且支持和慰烈的队伍也在扩大。守墓守陵数十年的老兵陈俊贵、艾买尔·依提、陈延华,立碑老兵金春燮、扫墓老人崔永强等让人景仰,老战斗英雄张映安专程到西藏察隅去看战友,“行人止步马停蹄,向烈士致哀致敬;浩气长存志未泯,守国土固边固疆”,让人动容;烈士子女或战友祭扫烈士墓场景感人、心怀动人,抒发出的是《像先烈那样燃烧青春》、《像英雄那样奔赴战场》。有些英雄连队还留有老英雄的床铺,在点名时都呼点一下英雄的名字,全体喊“到”,这就是一种不倒的精神、不死的信念。
《读者之友》版的《清明节教育活动要重实效》和《军营书屋》里的《对革命先驱与烈士的怀念与敬仰》都是对清明节很好的指导。从广西龙州夫妇自建烈士家属QQ群帮助烈士扫墓6载的《让边关英雄不孤单》,到中国军网、解放军报客户端“英烈纪念堂”上线回眸《别样的祭奠同样的缅怀》;从广西崇左一群热心人倾情帮助来边关扫墓的老兵《敬重生者,就是对英烈最好的缅怀》到广州军区某海防连官兵寻亲30年终于找到烈士亲人让《孤岛烈士魂归故里》,无不倾溢着人们对英烈的深情,而《红家山上的红军墓》用散文的笔触透视出人民群众对红军的热爱,写出了那时候就情同手足的鱼水深情,这样的军队、这样人民,那有不打胜仗之理!
构建红色路线图。现在红色旅游少不了烈士陵园,英烈精神在,英名万古青,正激励和鼓舞一代一代人奋斗,传承着革命事业。解放军报特别是《青春方阵》《今日边海防》《军网天地》《长征副刊》《视觉新闻》版各推出一个整版的报道,主题突出,撼人心魄,这些报道占领了正能量的舞台,引发了社会反响共鸣,必然会激励和引导更多的人走进烈士陵园去祭扫,接受洗礼,感悟精神。十年长征十万里,我在独访长江长城长征运河边关“五长”行的征程中,到达无数烈士陵园(墓)瞻仰和缅怀,串成了刻骨铭心的红色路线,一路仰止一路祭,祖国处处是英魂,他们用鲜血染出来的中华大地,必将是青山绿水、人间天堂。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不畏生死、不屈不挠、不可战胜的力量,也正是我们今天和以后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