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无缺、青奥典范、安全圆满、空前成功,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的南京青奥会8月28日隆重闭幕。作为南京市民我对此深表祝贺和感受荣耀,愿南京的青奥之光能够推进城市的发展进步,能够实现中国梦的南京新篇章。当然,回顾头来看,南京青奥会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摆出来可以对未来工作,对其他地区的办会产生一些启迪。
一是南京没有砳砳盛。南京青奥会的吉祥物“砳砳”出尽了风头,可以说是南京青奥会成就的一个热词和名称。仅8月29日百度新闻看,“砳砳”达到了5.87万,当然与“水立方”、“鸟巢”还是差得甚远了,而“南京”2420万,在大城市百度新闻排名变化不大,与上海、广州仍然差距明显,5月4日我在寻找南京城的“南京”后查的百度新闻“南京”是2370万,意味着近期增加仅50多万,可见“砳砳”相当于一个城市名的十分之一。画面上、文字里,可以说是无处不“砳砳”,“砳砳”几乎成了南京青奥会的标志,恐怕也是最能久记的南京青奥文化之一。只能用拼音打的“砳砳”风头之盛,也让“南京”有些遗憾。原因有几个方面,南京人过于低调,本来就不太重视自我宣传,大都市上海的郊区公交牌和墙壁上都是上海之名之称,特别是在环境整治中没有及时将缺失的“南京”这两字添上,甚至还有许多楼上的南京招牌被拆除。其次,当时南京青奥吉祥物命名时如果用南京眼、南京猫等带有南京字眼的词可能更好,如今把一个过江人行桥命名为南京眼,不仅不伦不类,而且宣传效应也有限。在我们把路名变成英语,城市英语比比皆是的情况下,巴赫的中文秀倒是很出采的亮点。再者就是青奥会上没能唱响象“亚洲雄风”那样流行起来至今都难忘的好歌,如果能出一首唱响又嵌入南京名称的歌就好了。
二是雷锋姓洋没姓中。在南京青奥会上,数万志愿者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真正是场内场外全民皆兵,他们顶着烈日,冒着暴雨执勤保障,起早贪黑,特别是满城尽是红袖章,体现出南京市民的奉献情怀和崇高境界,这就是组织起群众的伟大力量,也是我们体制的优势。然而,本来热情好客、助人为乐的中国志愿者有个共同名字叫雷锋,在那么多袖章上却没有一个写上中华品牌“雷锋”两字,中华文化能够自我展示的机会却没有展示。与此同时,一位南非运动员的父亲在夫子庙救人却赢得了“洋雷锋”的称号,给我们的“雷锋”大写了浓重的一笔,而我们的志愿者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叫“雷锋”呢。我们举办国际活动,就是要展示中华文化,展示中华品牌,连这种机会都没有抓住,还谈什么举办意义呢。千千万万个“雷锋”形成的文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气势,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集中展现,会是何等的震撼!当时,也有人曾经提出将青奥中轴的地名以中国著名体育和志愿人物或者南京人物的名字进行临时命名,包括学习伦敦对地铁站进行临时附名,增加中华文化的传播魅力,后来也没有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