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现代快报》、《金陵晚报》等媒体报道,3月27日晚开始,南京南站地铁采取延时10分钟的便民措施与高铁最后一班车对接,首日晚从高铁下来的300多人仅6人上了地铁,其他的大多去打的了。地铁还有看周末客流情况,可能还会调回去的说法。
这话就让人不爱听了,在媒体和市民的呼吁下,职能部门好不容易协调出来的好事,为什么办好就那么难呢?
我不知道平时第一班车和最后一班车有多少人,应该不会太多,这是正常的客流现象,必然的峰谷效应,如果趟趟都是满员超员,反倒说明我们的投入严重不足。难道让地铁也象以前那等满才开的老中巴那样,只讲经济收入不讲时间、信誉和社会效益,更不讲为人民服务的公益性吗?
至于保养时间的说法也未必靠谱,试想高铁都能坚持到这个时候,难道地铁比高铁还要复杂,关键还是需要主动作为,科学运筹,没有办不到的好事,就怕心里不愿办,带着情绪为人民服务,只会找客观原因。
为此建议:
一是讲究延时科学。为了不增加地铁运营成本,主要还是加大最后几班地铁的间隔时长,实现最后一趟地铁与高铁对接,特别是从南站开进主城的地铁,便于人们合理捕捉时间。
二是做好宣传工作。既然地铁延时了,就应该广而告之,加大媒体报道及高铁上、出站口和地铁通道的广播引导,及时提醒乘客赶向最后一班地铁。
三是避免急躁情绪。高铁出站遭遇进城难的最后一小时饱受诟病,地铁延时零换乘进城是惠民之举。刚刚调整过来,总有个适应过程和时间,不要初期没客流就武断地调回去,出尔反尔不讲信用,反而会把好事办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