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戴相龙昨日在参加博鳌论坛时表示,养老金确有缺口,并建议通过延长退休年龄、加大国有资产划拨社保的力度等方式弥补,并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账户共同组成的养老金制度。(《新京报》4月8日)
都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没有思考更要少说话。延长退休年年龄的思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可谓弊多利少,既影响年轻人的就业,又增加社会的不公,更带来恶性循环,是治标不治本、黔驴技穷的愚蠢之策,却屡次受批评屡次被提出来,这样的建议如果变成政策只能是损人不利己。
社会保障是一个大系统,既然从单位保障改革变成国家和全社会保障,那么社会保障基金的筹备也要适应改革的形势。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单位保障的方式,基本做到了自给自足,企业单位效益好的,相对好一些,实在差的国家也给一定的救济,应该说能过得去。现在搞全社会统一保障,自然国家背的包袱变重了,但是既然改革了,就要硬着头皮上,有断臂向前的精神,按照服务大众和市场经济规律结合办事,而不是以包括延迟退休等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为代价,来弥补所谓的空缺。因为:一是我们在转型的时候,本身底金就不足,特别是许多工人已经被买断,自然这部分的养老金应该由原改制后的新单位承担一部分,不能国家的企业改制卖掉了,企业主就什么都不管了,人民群众辛辛苦苦几十年的成果就打水漂了。二是国家补配养老金应与本人和单位的贡献相结合,不管你是什么企业,养老金的积累必须上交,在一定的基础上,企业越好应该交得越多,而且领取也会有一定的倾斜,不能只是国家的“大蛋糕”里猛抠,却肥了极少数人,多数人得不到好处。三是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还存在哪些漏洞和不公平公正的地方,不管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不管是私有单位还是国有单位,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要因地制宜建立保障体系,不能出现打工仔打工妹60岁之后怎么办的无奈!
作为学者和高官,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多从社会的实际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穷人的利益着想,我们的建议和决策才会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贴近人民群众。因此,社会保障不仅需要大家共同谋划前面的发展之路,还要继续探讨那种办法更加有利于国家和人民,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国强民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