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和日丽的早晨,“临汾旅”某团二连的营区已被战士们打扫得干干净净;墙边几棵不知名的小树,紫的、黄的、红的花开得正艳,幽香四溢;转角处一块两人多高的牌子上,“群众工作模范连”几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吸引着金陵晚报记者来到这里的,正是这几个大字——1989年,南京军区将唯一一个“群众工作模范连”的殊荣授予二连,以褒奖这个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把“军爱民”的种子撒到哪里,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和平时期军人大爱情怀的基层连队。
3月28日,金陵晚报记者走进二连,探寻该连授称前后的军民共建历程。
1977—1983 百水桥村小因二连而改变
郝联防领着记者走进连队荣誉室。作为该连第25任指导员,说起连史,如数家珍,一脸自豪。
1977年,二连驻扎在南京栖霞区,与百水桥小学毗邻。当时的百水桥小学处于城乡结合部,打架、偷盗、辍学等时有发生。学校条件比较落后,上课没黑板、活动没操场,老师大部分都是代课老师,农闲时以教学为主,农忙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家里农活上。有的学生一面要学习,一面还要干农活,学习精力受到很大影响。
二连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利用节假日和星期天帮学校平整了1500平方米的操场,砌了270米长的围墙,树起了11米高的旗杆,栽了250多棵常青树,还办起了一个文化娱乐室。
为了减轻代课老师的农活负担,他们到老师家田里帮助割麦插秧;为了帮助有些落课的学生赶上学习进度,他们利用休息日给学生补课。在他们的帮助下,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很快,每年考上初中的人数从原来一两个增加到至少十来个。
1983年—1987年 黄庄夜校让“荒庄”成了富裕村
1983年12月,二连进驻安徽磨盘山。驻地附近有个黄庄村,据说黄庄没有一户姓黄,只因全庄24户人家都是逃荒来的,历史上曾有“荒庄”之说。以前,这个村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即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到1983年全村粮食总产量只有九万斤,人均收入还不到200元。
来到贫穷落后的偏僻山区,“共建工作还要不要搞?”连队党支部通过现地走访,看到驻地百姓因没文化而致富无门,庄上90%的适龄儿童没有上过学,决定办文化夜校帮助群众脱盲。
“黄庄夜校”成绩明显,开学3个月,夜校6名学员参加定远县组织的全县500所夜校2700人参加的脱盲抽考中,黄庄夜校一举夺得第一名,定远县人民政府授予黄庄夜校“军民夜校”的光荣称号。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昔日贫穷落后的黄庄村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被安徽省评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为此,县教育局专门拨款2200元给黄庄夜校盖上了新校舍。黄庄人学习文化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激发,从七八岁的儿童到四五十岁的大人,都坚持到夜校听课,就连邻村的20多名青年也纷纷来夜校报名。
在二连官兵的帮助下,全体村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变化,村里的迷信风、赌博风、婚丧喜事大操大办风得到了根除,过去家庭不和、婆媳关系紧张转变成邻里乡亲互帮互助。
司机从门前过都要鸣号致谢
也是在磨盘山驻防期间,连队驻地前有一条“S”形交通干道,坡陡、弯急、路窄,事故频发。每次发生交通事故,二连官兵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救援。
驻防3年多,连队先后救治因车祸而致伤人员120多人,清点交还货主各种货物价值近千万元,收到苏、鲁、豫、皖等10多个省群众寄赠的感谢信、锦旗、镜匾数百件。当地交通局长亲自携带一面绣有“扫雪铲冰为民开路,车行万里鱼水情深”的锦旗到连队慰问,并拨下专款在磨盘山修建一个拥军车站,专门为方便连队官兵乘车。
让时任二连指导员的秦庭武最感欣慰的一个细节是,那些受到过帮助的货车司机,以后每每经过二连营区大门,即使不下车,也会鸣号向他们表示谢意。
3年来,二连官兵在“S”路排险解难的先进事迹被广为传颂,受到了军地领导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李德生将军在给二连官兵的信中称赞道:“二连继承和发扬‘临汾旅’的光荣传统,忠实履行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坚持连队在哪,就把好人好事做到哪,以实际行动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被南京军区授予‘群众工作模范连’是当之无愧的。”
2004年—2013年 坚守二连传统继续为民服务
从给百水桥村小老师割麦插秧、帮孩子补习功课;到为安徽磨盘山黄庄村民办夜校扫盲、守护山区险道;再到如今资助青海贫困山区学生、每月一次走进临近社区学雷锋、给共建小学办“少年军校”……几十年时光流转,二连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做群众工作不因时间、驻地、人员的变化而脱落断线,始终坚守二连传统。
2004年以来,连队与江宁区天景山小学开展军民共建“少年军校”活动,连队义务选派得力骨干赴学校宣讲国防知识、介绍优良传统、传授军事技能,同时组织学生到营区感受军营氛围、到连队体验军人生活,观看官兵课目表演,品尝炊事班的军人饭菜等,得到学校、家长、社会的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