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药为命之本。各地媒体上周快评中主要讲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地沟油”上餐桌,一个是“鱼精蛋白”奇缺。食品卫生安全和救命药物缺少,固然是市场经济给我们留下的问题,但是作为政府部门不能把经济完全交给市场,自己撒手不管了。特别是实践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也不是万能的,政府的调节监管职能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要加强,从而实现对社会的有效调节和平衡治理。
一是食品安全必须死盯不懈。从“三聚氰胺”到“地沟油”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切为了钱、惟市场是举的倾向,只要能挣到钱收到税,似乎怎么做都行。往往被金钱所左右,没人敢较真,具体工作人员更是担不起破坏市场经济和经济环境巨责的“大帽子”,以致问题被暴露出来,基本是后果严重,毁了品牌,败了诚信。因此,对于食品安全,不是“什么东西都不敢吃”的危言耸听,而是必须严厉打击的时候了,举一反三,凡有类似问题的企业和老板必须倾家荡产并从严服法。食品监督部门更不能玩忽职守,而要象这次一样大打人民战争,发动群众,全民皆兵,使它们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把食品安全隐患消灭掉,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食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类似转基因食品,更要慎之以慎,在科学认知尚有较大盲区和争议的情况下,不易盲目推广全民同食,防止出现生物性覆灭的潜在危害,造成比其他食品安全可能更无可挽回的损失。
二是药品紧缺更要多措并举。首先,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价格杠杆,政府应主动了解市场行情动态,采取适当提高价格或增加政府补贴等方式,积极扶植相关企业和药农,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使医药原料、药品生产一条龙的保持良性循环。其次,要提高医生使用内地药的自觉性,看病贵、医药贵,加上医风医德差等问题导致医生排斥内地药、滥用进口药的现实问题,政府主管和行风部门必须拿出铁腕治理办法,减少盲目使用价格较高的境外药的情况,切实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也造成生产企业的产量锐减,带来成本的上升甚至脱产。再者,药品生产企业也要树立民族品牌意识。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效能,科学改进,保障供给。好酒不怕巷子深,以高超的药艺和质量,让病人用放心药又少花钱,并且走向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