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周六,南京第170期“市民学堂“上,曾任开国大典特遣无线电队队长的离休干部、八路军老战士艾平以“老战士话当年”为题讲述过去的历史故事,与前面的名家、教授相比,他算得上是一个草根了,但反响依然红火。南京“市民学堂”开办7年,已深入人心,影响人生,成为南京市民的文化大餐。全国各地也开办了不同形式的市民学堂,然而面对各种信息的冲击,特别是网络时代,能否进行一些改革创新,让市民学堂青春永驻,长盛不衰。
一是网络互动,扩大覆盖面。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市民学堂”仍局限于现场听课、电视复播的老传统已经过时。实际上,我们可以采取网络视频同步或延时直播,这样网友们可在不同地区同时看,还可以反复看,或者被网友转载而传得更远。而微博时代,更是可以通过微博直播和交流,让相关讲座的内容使得更多的人得到知识熏陶。从而使各地市民学堂,成为全国全球共享的大学堂,它的基地在本地。自然是展示城市形象、弘扬中华文明的良好品牌。采取网上互动、现场访谈的方式,又使课堂更加活跃,吸引人们的参与和思考,增强听者的兴趣和感知。
二是调整口味,增加新鲜感。场景的变化,环境的不同,自然对人们的心理都会有新鲜感。因此,市民学堂不一定固定在某个礼堂,而是采取流动式,可以以某个地点为主,像农村放电影,一家一家轮,让各个区域的群众参与率提升;可以走进大学校园、可以走进社区、可以走进军营、走进企事业单位,然后通过网络和媒体的扩展,达到传播更广的效果。考虑人们白天工作忙,周末还加班的现实,特别是年轻人的需求,适当增加一些夜讲座,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其中。
三、结合时代,提升影响力。话题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可以专业文化、社会交流。每年都可以结合时代做课题,马上八一节到了,可以搞些军事讲座,讲八一历史文化和世界军事;十月份除了国庆就是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可以讲长征讲国庆的故事,可以请老红军讲历史。还可以围绕国内国际形势、经济社会发展请教授讲课,总之达到解疑释惑和掌握知识的效果。如:南京作为诗都、联都,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更是近代中国殖民地的开端和终结地,可以讲书画、对联、诗歌、礼仪等,讲南京历史文化。不管哪里的市民学堂,理所当然对本地文化要适当倾斜一些,展示城文文明职责所在嘛。总之,让市民学堂融入了市民生活,成为展示的窗口,我们要不断创新,善于打造最好的精神食粮,满足市民的文化和精神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