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在7日的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表示,中国文化的延伸,农民也是一种传承。她说:“我们不能说它是一味的落后,大家应该从一种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农村,你们不知道田头上那个八九十岁的老头比我们有文化多了!人家坐在田里面,看看天,就知道会不会下雨,收成好不好。我们有这个本事吗?我们没有,所以我们对文化的看待,不是说我们拿哪种文凭来论事。”新长征人练红宁认为,王委员的确道出老农绝艺失传的隐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老农绝艺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民以食为天,耕耘几十年的老农,掌握了看云识天气、观动物状态知气候等务农的绝活,因而鸡鸣鱼跳不止、蚁蛙成群结队等自然现象的征兆一出现,他们就会主动应对,调节农田需求,减少农业损失。现在年轻人大多依赖天气预报,被忽悠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老农绝艺大多已经编成脍炙人口的农谚,如:云朝东雨成空,云朝西披蓑衣,云朝南雨成团,云朝北雨不得;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早上地罩雾,赶紧洗衣裤;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墙冒汗,久雨睛;月亮撑红伞有小雨,月亮撑黄伞要刮风……别看这些农谚,既是一种文化,却又十分管用。
二、农村人担负绝艺传承的重任。农民务农的绝艺本身既然已经成为文化,那么我们传承就任重道远,而且必须从娃娃抓起,除了在农村的中小学的务农课中设置相关内容外,还要用通俗易懂的儿歌和现代的读图影视等手段,让农村的孩子们从小就能能有一点这种绝艺,在成长中跟随家人不断实践提高。农村可以开辟夜校和学习班,专门对这种绝艺进行培训,请经验丰富的老农到课堂或现场,以亲身的实践介绍和传播各种务农绝艺。同时,要求农村干部要过务农绝艺关,那样就能更好地帮助农民服务农民。
三、加强绝艺文化的研究和总结。事物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些总结的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应发现新情况、结合新经验、丰富新内容,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务农要求,促进农作物的丰收。以县、镇为单位要注意收集相关的信息,出册成书赠送给农民,运用媒体等向农村宣传,同时应在每个村至少要有几个具备相应技能绝艺的农民或农技员,及时掌握情况,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提醒农民预防,如可能有严重的天象情况,还要及时向上级汇报,以便进行社会动员,共同加强防范,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