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要求新闻机构建立健全内部防范虚假新闻的管理制度、纠错和更正制度,完善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笔者认为,该规定为整治新闻中的虚假失实报道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当前舆论导向的问题中最根本的还有比虚假失实报道更可怕的东西,因为其具有模糊性、虚伪性、隐蔽性、迷惑性,看上去道貌岸然十分光鲜,实际上流毒很大,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伤害更重,因为其在治理上更加不易,因此更要引起高度的警惕和重视。
一、逼良为娼。任何一个媒体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公正,都有其主观性和倾向性,在我们当前的媒体中也同样存在。对一条新闻信息的选择和关注点,可以看出媒体的方向。特别是有些媒体的不成文规定,涉军的不登、高层领导的一般活动不登、好人好事一般不登,真善美的东西被人为地屏蔽了,媒体上看到的都是当地假恶丑的东西。笔者经常云游各地,有的地方的媒体满眼都是坏人坏事,这个地方的城市形象如何树得起来。更有甚者在我独行长江的时候,有记者采访时非要我有掉下江的经历,否则新闻就不做了,我说没有,如果有就见不到你了。个别媒体总是希望挖到极端新闻,在他们的心中人死的越多,事出的越大越高兴。记得独走长江时在某市一家媒体接受采访,正传来该市百货大楼失火,一记者高叫:太好了,有新闻了,快走。如果这样追求新闻的话,这个社会还有好人好事吗,当前社会道德伦丧与媒体屏蔽正气和正义不无关系。试想读者满眼看到的都是丑恶现象,对未来还有什么信心,青少年看到的都是满眼黑,他们能学到好的榜样吗?这都是我们需要深思的。
二是媒体暴力。某地一中学生溺水身亡后,媒体不是去抚平伤口,而且还大做特做不是去警示教育社会做好安全工作,而是把这个孩子家庭如何伤心及家人悲伤的照片和内心世界全部登了出来,真不知道这样的报道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真正是给人家伤口上撒盐。而最近发生的深圳宝安区一名社区治安联防队员涉嫌强奸犯罪一事,个别媒体包括电视台竟然不顾当事人隐私,到现场床前拍拍摄,强行曝光受害者的细节,不仅有违公德而且太歇斯底里了,无疑会给受害者带来更大的二次伤害,这样的伤害还可能比第一次更严重。还有“五道杠少年”等就存在没有底线的过度报道和舆论关注,对当事人特别是未成年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个别媒体良心缺失、滥用话语权的做法也是值得警惕的。象五一黄金周的被取消也与媒体的暴力和惯性影响决策正确有关。
三是名家垄断。时下明星效应的泛滥成灾,一些媒体的话语权被名家垄断,只要是名家说的评的,即使错的媒体也会大登特登,甚至可以在版面上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来推脱责任。只要是名家放个屁,媒体都可以做一个版,你个普通老百姓再好的想法建议,再多的民声需求,想在媒体上发声都十分地难。所以一些名家过一段时间就不甘寂寞,不惜抛出一些出格的议题,媒体则不遗余力的帮助炒作,小事变成公共事件,结果是名家更加出名,话语权更加强大,自然钱也捞得更多。而且当下越丑恶越有名,越丑恶越出名的现象,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四是不看本质。时下的媒体不分青红皂白,有时呈一边倒地看待一些事件,导致舆论失控。这些报道看上去并不失实,但是他是只看到问题的一面。比如,美国副总统访华吃面条的事情值得我们的媒体大树特树吗,还有美国新任驻华大使的作秀,我们有些媒体却只被人忽悠,美国总统副总统的奢侈浪费的一面,驻华大使为美国利益忠诚的另一面,我们的媒体却没有看到。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做新闻的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防止一叶障目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