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央电视台严厉批评了南京玄武区拆除报亭消灭城市文化和心灵的错误行为。而这一“上对抗中央、下亵渎群众,左侮辱城市,右消灭文化”的“创举”,其实不是南京首创,而是两年前的无锡。现在这一未被制止的极其错误的标本已经开始发酵漫延被南京、广州的部分地区效仿,新长征人练红宁认为此行既伤害了党和人民的喉舌,又破坏了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更损害了所在城市的形象,必须切实加以纠正和制止。
一是报纸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让报纸走进群众中不仅是我们党的方针政策,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有利条件。随着报业的雨后春笋,不仅报亭成了城市的一道风景,而且成为城市文化的特征,既与世界接轨,也体现中国人的学习热情。2002年11月13日,我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南京报刊琳琅风景美》:琳琅满目的卖报摊,构成南京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仅早报就有新华社的现代快报、新华日报的扬子晚报、南京晨报、服务导报,人民日报的江南时报,南京日报的金陵晚报和南京日报,还有江苏商报,今日商报等等八九种之多。一般3角钱就能买一份报纸,买两份以上都是2角5分一份。这些报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服务性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很受读者的喜欢。不少市民一买就是几份,已经有了依恋感,一天不买报似乎缺少点什么。南京报业市场的竞争曾经十分激烈,几次报业大战,早报一度卖到2角一份甚至1角一份,开了全国的先河,引起不小的轰动。现在报纸越办越厚,市场也比较平稳。各报都从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求出发安排内容和版面,也使报纸更加多姿多彩。
现在回过头来读读八年前的这篇文章,不仅有一种自豪感,而且还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虽然我们中国有十三亿人,但是报刊发行量没有排到世界第一,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也没有排上第一。这说明,我们的报业与世界先进国家还有差距,我们的舆论还需要加强和繁荣,相反个别城市这种卑劣行径是出于何种目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二是报亭与城市环境有什么矛盾和冲突呢?拆除报亭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影响城市形象,似乎说得非常在理。但是如果一个城市什么都没有的话可能更加整洁,那只是南极洲的冰天雪地、只能是西部沙漠的寸草不生,是人类不易或无法生存的地方。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没有人类生存的地方能够打造出城市吗?假如把现在城市的树木、汽车、自行车、汽车站等甚至房屋统统拆除,把城市变成若大的篮球场,人也不用穿衣服、不用吃饭、不用工作,可能更便于某些部门省事,这不是典型的懒政思想又是什么呢?城市有臭味就把人的屁股封住,不让人大便,也无须掏粪工下水道,干脆让城市里的人都成为石头人不吃不喝也不动,该多好了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