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实施战略展开。到9月底,解放县城23座。二是积极寻机歼敌。刘邓首长以一部兵力牵制和迷惑集结在大别山北部的敌人,以主力出鄂东、皖西,在六安的张家店全歼敌一个旅,在浠水高山铺全歼敌一个师加一个旅,并以疾风扫落叶之势,连克长江北岸近十座城镇。至此,我军已控制长江北岸达300里,威震大江南北。三是实施战略再展开,坚持内外线配合,粉碎国民党对大别山的总体战。11月底,蒋介石以33个旅的兵力,采取军事与政治相结合、围歼与“清剿”相结合的所谓总体战,对大别山进行大规模的围攻。为粉碎敌人的围攻,刘邓命令南下后续部队第十、十二纵队分别向桐柏、江汉地区实施战略再展开,野战军指挥部分为前后两个指挥所。邓小平政委率前方指挥所及野战军主力留在大别山坚持内线斗争,刘伯承司令员率后方指挥所和第一纵队北渡淮河,挺进淮西。内外线配合,彻底粉碎了敌人大规模的围攻。三个回合,不仅歼灭敌军10万余人,还创建了鄂豫、皖西、桐柏、江汉等解放区。
与此同时,陈谢兵团和华东野战军主力,也分别在豫陕鄂和豫苏鲁地区完成了战略展开任务。三军在中原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逐鹿中原,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调动、吸引了大量敌人,把战线由黄河南北推进到长江北岸,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这一战略行动,对推动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作用,为全中国的解放建树了丰功伟绩。
(一)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从根本上扭转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局势。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国民党进攻解放区的钳形战线上给予粉碎性一击,敌之黄河防线为之崩溃,不得不退到长江一线,迫使蒋介石进行两面作战:一面继续向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进攻,一面又不得不从前线抽调兵力回援大别山。这样就有力地配合了山东、陕北战场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把解放战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变为战略进攻,敌则变为战略防御。
(二)主力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将战争引向了国民党统治区。刘邓、陈粟、陈谢三军在中原地区展开攻势,恢复和扩大了中原解放区,迫使国民党不得不从南线之守备兵力中抽调五分之三的兵力在中原与解放军打争夺战。这样以来,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场已经转移到国民党统治区进行。蒋介石之兵源、饷源、财源为人民军队所用,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破坏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生存条件的恶毒计划。
(三)建立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为淮海大决战创造了条件。刘邓大军南下,创建了大别山根据地,继之,刘邓、陈粟、陈谢三军以大别山根据地为基础,逐鹿中原,大量歼敌,逐步恢复和扩大中原解放区。到1948年7月底,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已歼敌正规军20万人以上,摧毁国民党专署、县府100多个,解放了拥有4500万人口的广大中原地区。中原解放区的巩固,为淮海战役创造了条件。
(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加速了蒋家王朝的灭亡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刘邓大军为前锋和支柱,陈粟、陈谢大军为两翼,三支大军犹如三把利剑直插敌人胸膛,不仅对改变解放战争全局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而且由于深入到敌区腹地,打乱了蒋介石的整个战略部署,直接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战略要地武汉,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三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刘伯承、邓小平创造性地贯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战略决策,率军远离后方,以千里跃进的独特形式,开辟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科学在中国革命战争中一个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