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部署,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一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经过一年作战,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科学地分析全国革命形势和国共两党军事力量的变化,明确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毅然决定“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同时将战略进攻的方向选定在大别山区。这是因为:其一,大别山雄峙于当时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襟长江而带淮河,进可八面出击,守可岿然御敌。我军占据大别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蒋介石必然会调动其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同我们争夺这块战略要地,这就恰恰可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战略目的。其二,国民党军队对我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造成了哑铃形战略态势,其联系两翼的中央战线则凭借黄河天险,只以少数兵力实施防御,成为“要害和薄弱部分”,敌之战略纵深的中原一带兵力异常空虚,这对我军的突破和进军都极为有利。其三,大别山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老革命根据地。早在党的创立时期,这里就开始有党的活动,并较早建立了党的组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为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这里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红军部队。今天的新县县城就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大别山经历了长期革命斗争的洗礼,具有深厚的革命基础,有党组织和游击队坚持斗争,便于我军立足生根。其四,大别山乃至中原地区,地域广阔,山川交织,水泊棋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国民党进行内战的重要兵源、饷源、粮源搜刮地。我军占据大别山区,敌之兵源、饷源、粮源即为我所用,这样,不仅保护了解放区的经济,而且缩小了敌之人力、物力资源。
为了实现经略中原的战略计划,党中央和毛泽东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即由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跃进大别山,由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豫皖苏鲁地区,由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挺进豫西,三军配合作战;另以陕北解放军出击榆林,调陕北敌军北上,以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展开攻势,把进攻山东之敌引向渤海边,便利三军行动。
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遵照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部署,于1947年6月30日,奉命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二、三、六纵队12万大军,在东阿至濮阳一线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刘邓大军于7月1日至28日,发起鲁西南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9个半旅,计5.6万余人,赢得了战略进攻的首战大捷。从8月7日起,兵分左、中、右三路长驱南征,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刘邓三路大军以气吞山河之势,穿过陇海路,逾越宽达30多里、遍地积水淤泥的黄泛区,通过沙河、颖河、洪河,强渡汝河,抢渡淮河,于8月底先后到达大别山区,胜利完成了中央突破的任务。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以后,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经历了三个回合的斗争。一是实施战略展开。刘邓首长遵循“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对付敌人”的原则,一面作战,一面做群众工作,建立新政权。9月上旬,集中优势兵力,在商城的河凤桥、钟铺和光山斛山附近,对尾追进入大别山的敌23个旅和白崇禧两个师的进犯,给以沉重打击。9月下旬在光山砖桥文氏祠召开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即王大湾会议),整顿军纪,部署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王大湾会议后,部队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