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遵化是一座具有千年文化底蕴的小城,不仅有红色文化、长城文化、皇陵文化,还有民间传承已久的戏曲文化。不久前,当我拿到最新一期《金秋文苑》杂志时,被封面上一位精神瞿铄,身着红色唐装,面带微笑,手持皮影人物的老人所吸引,这就是我认识的遵化“穷棒子之乡”建明镇的皮影老艺人赵宝先生。
皮影是冀东文艺三枝花中,深受民间百姓喜爱的一支。皮影是利用驴皮刻制成“影人”和布景,通过灯光将投影打在白布制成的幕布上,结合幕后音乐和唱词及操作者的技巧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植根于民间,深受观众的喜爱。很多人观看皮影后,都要掐着嗓子吼上几声,以表深爱之情.....
我从小爱好唱歌,也喜欢皮影戏。偶然的一次机会,我认识了赵宝。在他的指导下,我学到了不少操纵影人的技巧。他还赠送了我一个“老寿星”影人,我视为珍宝,一直悬挂在卧室的墙上。
看到杂志封面上的赵宝老师,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决定驱车去他家拜访。
在赵宝家中,刻影人的工具、成品和半成品影人作品摆满了屋子。简单的寒暄之后,赵宝开始向我们详细介绍影人雕刻的工艺。制作影人,一般选用薄厚适中、质坚柔韧的驴皮作为原料。制皮时,要刮制4次,每次刮制前,要把驴皮浸泡几天,然后精工细作,直到把皮刮薄、刮亮为止,刮好后的驴皮放在木架子上阴干。接着,进行影人造型设计,把皮子分解成块,描出图样,放在桌上,用各种不同斜口的尖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刀等刻制。敷彩则采用紫铜、银珠、普兰等原料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敷色后给影人“脱水发汗”。为了让影人动作灵活,展现出动态效果,需要把影人从头到脚各个关节缝连起来,安装在木棍上,便于操耍。
赵宝说,皮影戏的操耍和唱功需要高超的技巧,必须经过师傅的身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才会有所成。他的皮影演唱技艺得自父亲赵均山的真传。赵均山是村里皮影戏的组织者(旧时称为掌柜的)。在闲暇时候,影戏班的演员们都会在晚上到他家排练。受家庭的熏陶,赵宝耳濡目染,爱上了皮影戏,天天耍影人、练唱,这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赵宝14岁开始正式登台演出。都说万事开头难,他却打响了第一炮。赵宝稚嫩清亮的嗓音,敏捷的耍技,第一次演出就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
几十年来,赵宝带领影戏班子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多达几千场。他印象最深的是受邀进入人民大会堂演唱了皮影戏《鲍彩文》;受人民日报社邀请,与国家级皮影戏传承人梁术芝同台演唱了《樊梨花》。
当下,民间文艺表现形式颇多:唱红歌.广场舞.情景剧.大合唱.模特走秀,乐器合奏,京剧评剧选段,应有尽有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赵宝说:“皮影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百姓喜爱,希望社会各界都能重视起来,不断整理收集民间老艺人作品,扶持培养青少年专业人才,多举办各种形式的展演,把这种传统戏曲进一步发扬光大。”
(编审:郭书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