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陕北榆林,著名的塞上重镇,是一座奇特而美丽的边塞古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一个春天,在这座即闭塞又可爱的边地小城,由北平来了一位年轻教员——王森然先生,即学生刘志丹的文章里提到的教语文的王教员。他其实是一名共产党员,以后成为著名的文化学者、作家、诗人和教授,博学多才、著述甚丰。他在榆林中学任教期间,带领着一群渴求进步的学生,努力接受着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这群学生中,最令他看重和喜爱的,便是擅长作文、喜好书法的刘志丹。这个英俊学生的出众才华与觉悟,从他《春天的榆林》这一篇五百字左右的短文中流露了出来。
文章一开头,就令人震撼:“温和多情的目光,从窗缝里射进来,正照着我闷闷不乐地面上。似乎对我说,你别苦闷了!现在你所处的社会,是变革中的社会,一切残冬腐败的现象都会除去。你赶快努力罢!”
这全然不像是一个中学生作文所能表达的内容。这其中,把对当时社会的评价与对进步教员的尊敬形成了推崇与鄙视的反差。而这两种不同情绪的流露,却又是自然而含蓄地暗含在一个敏感少年的哀愁与赞叹之中。“趁这良好的时光,请你们快快进步吧。”这是作者自己对先生目光的领悟,更是作为学生领袖向大伙儿发出的一声奋进的号角。当时青年人的苦闷彷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者开头的情绪,是很有典型性的。因此,先生的那“温和多情”的目光,就像润物无声的春风春雨,显得格外及时而重要了。文起开门见山,寥寥数笔,一幅《森然启蒙图》,已经十分生动地跃然纸上,令人过目难忘。据王森然先生回忆,时任学生会主席的刘志丹在欢迎自己的集会上代表学生讲话,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自己那首著名的进步诗歌《杀,杀,杀》。王森然当场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因为正是这首鼓动革命的诗篇,使得他受到当局通缉。从此师生成为挚友。以后王先生母亲病重,他将回家乡探视。刘志丹和同学们依依不舍,十里长亭相送。临别之际,好习书法的刘志丹拿出自己珍藏的《怀素书千字文》送给先生留作纪念。王先生回赠刘志丹一本书和一首诗歌。最后合影告别。这一段师生深情,成为难得的历史佳话。王先生曾多次撰文回忆。为了纪念学生,王先生也一直珍藏着刘志丹发表在《榆林之花》上的《万恶的狂风》这篇散文和那一张合影留念。
今天,事隔近一个世纪,两位历史人物都已经离我们远去。当我们有幸阅读这三篇体现烈士当年思想境界和文学才华的散文,感悟当初的社会现实与他的青春风貌,领略那充满诗人气质的赤子情怀,更加敬仰西北革命的领袖人物刘志丹将军,也更加坚定了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终身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