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4月14日,是刘志丹将军牺牲忌日。当时,将军率领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就在准备攻打山西三交镇观察地形时不幸牺牲。不久前《陕西日报》刊登的刘志丹中学时代三篇散文,使得我们亲切地领略了将军少年时代的文采、心境与情趣,感悟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校园内进步学生的思想状况。
一
夜深人静时分,我在潜心地阅读着,陶醉在一种罕见的境界中。少年刘志丹娓娓动听地诉说着自己中学时代的故事。一个早春的周日,在我们熟悉的陕北榆林古城外,芳草萋萋,翠柳依依的美景中,沿着波浪般起伏蜿蜒的沙丘小路,一位英俊少年向着一汪倒印着蓝天的湖水走去。随即便是他伫立湖畔,观察飞鸟戏水、翔鱼争游的动人情景。这时候的刘志丹,是穿着可身的黑色学生装,留着偏分头的痴情学子,这与那位穿着黄埔军校士官服,腰间扎着皮带别着盒子枪的英武军人似乎相去甚远。人民心中敬仰的英雄,当有幸读着你上榆林中学时写的文章,我加深了对您的理解,加深了对一位职业革命家,一位日后率领千军万马叱咤风云的西北红军将领成长的心路历程的洞悉。
我首先感到惊异,少年时代的刘志丹,观察生活竟然是这样的细腻,思想情感竟然是如此的丰富,驾驭文字的能力和文学的想象力竟然是这样的娴熟! 然而,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这篇文章,也许就只是停留在一个普通的中学生优秀作文的水准上了。接下来,当我的心灵随着作者的笔触伫留在那美丽迷人的“碧绿色的小海女儿”身边时,突然,作者笔锋一转,挥指怒斥地写到了“万恶的狂风”,那如今被人们称之为“沙尘暴”的恶魔。“胡噜噜的一阵狂风,卷扶着黄沙,吹迷了我的眼睛。”于是,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破坏,一切新生的事物都处在困苦与危难之中。这哪里是在描写大自然,分明是在暗示社会生活中的政治风云!这哪里是在讲述一座陕北边城的天象风物故事,分明是在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请听:“苦呀!苦呀!我们底自由,我们底快乐!都被狂风飞沙剥夺罄尽了!”面对这风魔肆虐,作者绝非回避等闲。胸怀着变革社会远大志向的新青年,接受了进步的新思想的觉悟少年,发出醒世惊俗的呐喊:“……赶紧召集同伴,拿起百折不回的精神,拼命地与狂风飞沙相抵抗。上帝的清风使者,和和平平的细雨使者,将要来了,……抵抗!快起来抵抗吧!”这明确而勇敢的疾呼,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普通中学生的气度与境界,而是在黑暗而令人窒息的黑屋子里,首先觉醒者的清醒的召唤。这一篇不足千字的文章,既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对祖国山河的深情厚爱,又记录着一个年仅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对于革命的向往和立志改造社会的决心。这令人想到了毛泽东当年“中流击水”时“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宏伟志向。英雄少年,出语不凡,革命宣言,石破惊天!
二
《我的母亲》所表达的,则是一位少年善良而真挚的爱母情结。一个人,对生身母亲的深情厚爱程度,最能显现真善美之德行品格。刘志丹将军,在当时的革命年代,是一位名震西北东杀西战的威猛将军。谁也意想不到,他的内心世界原本会是如此的缠绵细腻,充满了深厚的赤子情怀。母亲在少年的心中,就是整个的天空,整个的世界和宇宙。母亲的病痛,对儿子是刻骨铭心的折磨。母亲的不幸去逝,是天崩地裂的生活变故呀。《我的母亲》,截取一位少年,在短短的一天之内,同母亲生离死别的浓缩了的时间和空间,抒发这人间至爱,写得悲切无比,催人泪下。“这时我完全注意在母亲身上”,“这时候她的心,完全放在了我的身上了”。母亲是久病不医,重病难医,仍然惦记着儿女,最后为儿子煎下酸汤挂面:“你快吃些!妈妈给你煮下的”这是母亲不知说过多少遍,也是一句永远地萦绕在儿子耳畔的一句话。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三天之后,作者在母亲的坟前久跪不起。此后,“悲痛的生活,流着热泪,过了一个冬天。”“放心去吧,念书是好事情。”这是母亲留在儿子心中最后的声音。“母亲的灵魂真是时时照着我们,爱着我们。她越爱我,我越伤心!千古的伤心!”少年痴情,可以想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如同谁不爱自己的祖国一样。以后的实践证明了,作者是把这刻骨铭心的对母亲的挚爱,化作了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以后他上了黄埔军校,成为西北革命领袖,解民于倒悬困苦之时,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把刻骨铭心的母爱,化作为人民自由解放的忘我奋斗。于是人民发自内心地唱道:“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青天,他带上队伍上横山呀,一心要共产……”
《我的母亲》,原本是一篇写实的文章,在少年刘志丹的笔下,却像一首激情饱满的叙事诗,一唱三叹,波澜跌宕。 读后令人难忘。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即刘志丹牺牲七十多年之后,他被人民群众推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他的伟大的母亲如果在天有灵,该是多么的欣慰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