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头条>>正文
特稿:著名作家、书画家忽培元书画巡展重庆开展(组图)
2014-05-19 10:15:27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兰世秋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著名作家、书画家忽培元近影。(中红网红色图库)

忽培元绘画的“陕北记忆系列“的部分作品。(中红网江山摄)(中红网江山摄)

忽培元黄土精神书画展作品的“陕北记忆系列“之一。(中红网江山摄)

著名作家、书画家忽培元的书法作品《舟歌长江联》。(中红网红色图库)

    中红网重庆2014年5月19日电(兰世秋)辽阔的黄土高原、背着庄稼的汉子、骑着毛驴的新媳妇……

    5月18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作家书画院、中华诗书画院、重庆市文联联合主办的“忽培元•黄土精神书画巡展”,在川美黄桷坪校区内的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开展。

    展览展出了著名作家、书画家忽培元近10年来创作的百余件书画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生生不息的黄土精神,让市民领略到质朴的陕北风情。展览现场,忽培元接受了记者专访。

    画里的庄稼汉是插队时一起劳作的老乡

    1955年,忽培元出生于革命老区延安。尽管如今已经定居北京,但他对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始终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忽培元著作等身,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土炕情话》,报告文学集《山秀珍》、《秦柏风骨》,散文集《地耳集》、《生命藤》、《毛头抑记》,随笔集《京密河札记》,长篇历史传记《群山》、《难忘的历程》等。他的画作中呈现出深厚的生活底蕴和质朴的人文情怀,被评论家称为“当代新文人画”的代表。

    谈到此次展览的主题,忽培元告诉记者,黄土精神是植根于那片土地的一种生生不息、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精神。今天的人们在精神上需要这样一种回归。

    展览现场,一组《陕北记忆系列》画作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记者看到,其中有3幅画作——《春耕》、《秋收》、《民以食为天》描绘的是陕北农民劳作的情形:经历了春耕的艰辛,庄稼汉迎来了秋收的喜悦,尽管满脸是汗,但他的脸上仍然绽放着心满意足的笑容。而庄稼汉捧着碗盘腿坐在炕上、舔掉碗里最后一粒米饭的场景,更是忽培元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忽培元告诉记者,这3幅画作中的庄稼汉是有生活原型的,“画作中画的是当年我插队时一起劳作的老乡。”

    上世纪70年代,忽培元在延安川口公社插队,“当年,我和老乡们一起同吃同劳动,冬天时,晚上12点了我们还在地里,我和他们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这些年,忽培元每年都会回家乡2、3次。“两年前,我到了当年插队的地方,知道过去和我一起劳作的一些老乡已经不在了,心里特别难过。”

    当年春耕秋收的场景历历在目,忽培元心潮澎湃,花了一天的时间画下《秋收》和《民以食为天》。之后,他又画了《春耕》,3幅画作组成了陕北农民四季的艰辛。从画中,观者也看到了一种生活的哲学。

    把陕北信天游用书画结合的形式表现出来

    以书入画,是忽培元画作的又一特点。

    书法家张继这样评价忽培元的作品:“草书更是笔走龙蛇、洒脱奔放、任情肆意、荡气回肠。这种写意风神亦同样表现在其简逸朴率之绘画作品中,虽寥寥数笔,但奇姿异态、笔情墨韵尽显笔端。”

    此次展览中,不少作品都是以书入画,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忽培元把陕北信天游也用书画结合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东方红》里,黄土地上的人和黄土地上的牛一起出现在画面中。一句“黄土里生来黄土里埋,太阳下哭来太阳下笑”的信天游被书写在画作上方。

    忽培元说:“黄色的人与黄色的牛,是故乡在我心中的图腾。那种脚踏实地的前行、那种不屈不挠的奋争、那种任劳任怨的坚守、那种质朴不华的述说,就是黄土高原的性情,就是信天游产生的理由。”

    在《兰花花》中,“青线线那个兰花花”的信天游草书占据了画面三分之二的位置。画面下方,兰花花与情郎在古长城线的烽火台上对唱。西北地区辽阔的风貌一览无遗,草书与绘画的结合又给人一种地老天荒的感觉。

    忽培元说,每每回到故乡,他常会情不自禁哼唱起祖辈吟唱不断的信天游,灵感似乎也在心底迸发。于是,他就在歌唱里拿起笔,画起画来。

    在这些画里,忽培元画陕北农民的生活、画当地的民风民俗,画他们的欢喜,也画他们的悲伤。

    忽培元告诉记者,“我不是一个专业的画家,但我理解的中国写意画,也是‘写’的功夫的一个体现。把方块字写好,才会有笔墨的融洽。绘画是一个抒情的过程,书和画的结合,是我生活积累的反映,也是我的人生态度、哲学观点的表现。”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延安儿女联谊会成立30周年纪念演出在京举行(组图)
·下一篇:特稿:红色文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特稿:仰望中条(图)
·特稿:仰望中条(图)
·特稿:信阳师院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进革命老区何家冲(图)
·特稿:将军胸怀 书写天下——鉴赏赵勇田珍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帅书法作品(组图)
·特稿: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特稿:永远的老兵
·特稿:《为民务实清廉——党风楷模刘少奇》全国巡回展齐齐哈尔站开展仪式新闻通稿(组
·特稿:上党战役回眸
·特稿:《周恩来风采》摄影展览开展暨刘少奇瓷盘像捐赠仪式在刘少奇纪念馆隆重举行
·特稿:长沙市市委宣传部来馆举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我支部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组织生活会
“香港青少年红色之旅福建行”旅行团来我馆参观交流
特稿:仰望中条(图)
王放:仰望中条(图)
特稿:仰望中条(图)
《周恩来风采》摄影展在刘少奇纪念馆隆重开展(图)
文艺表演进军营 唱响军民鱼水情(图)
我带砳砳逛南京(组图)
请给有碍观瞻的景观“理理发”(组图)
陈诗颖:信阳师院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进革命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