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到底是什么?清华硕士陈行甲语出惊人:“从小学到大学,从硕士到海外求学,我一直以来都是学霸。可是,我现在已经53岁了,高中,甚至初中一些比较难的数学题,已经解不出来了。要知道,我是一个高考时数学接近满分的人。可是多年以后,那些知识全忘记了。曾经带给我的荣耀和积淀,包括我曾经在基层工作的经历,这一切都已经烟消云散。那些学过的知识曾经带给我意义,但是,对于现在的我,已经没有意义。”
所以,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陈行甲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与灵魂的塑造,为了树立良好的三观,做个有良知的人。
他说:“一个拥有正确三观的孩子,即使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也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显然,陈行甲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
陈行甲出生在湖北兴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可即便生活再困苦,母亲还是教育他做人要正直干净,要善待弱者。正是因为如此,他清华硕士毕业后,选择回到贫困地区,当他成为一名百姓父母官。
2011年,他到巴东县上任县委书记。当时的巴东是出了名的穷山恶水,50万人口,其中其中17万都在贫困线以下,还有许多令人闻之色变的“艾滋孤村”........当地群众的生活甚至可以用“水深火热”来形容。
为了搞清楚巴东贫困的根源,陈行甲深入基层调研了3个多月,结果却发现导致巴东县贫穷的根本原因竟然是——官商勾结,严重贪腐!
当时的,巴东有一句传言:“哪怕是街道上拉板车的,只要能搞定个关键人,借个资质就能中标,到手就是钱。”比如,原本300万的工程项目,前期只花去30万,送镇党委书记50万,给项目副书记50万,还送了20万管理费用,最终结算下来上千万!
像这样的项目,在巴东这个特级贫困县,比比皆是,这其中的“油水”不知道养活了多少贪得无厌的人。陈行甲气愤不已,作为百姓父母官,他代表50万巴东人民向贪腐分子宣战:“1000万的项目结算成1500万,确保你发财是吧?对这些人,只有一个字——滚”。
于是,陈行甲成立了反贪调查组,然而官官相护的情况比比皆是,调查中,陈行甲受到了层层阻挠。
有人给他传话:“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刚开始,有人给陈行甲送“礼品”,给他传话:“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希望能拉他下水,同流合污;不料,陈行甲不为所动,便直接给陈行甲打电话发短信威胁他:“你有家有口的,不要把事做绝了。”
据悉,有一次,在陈行甲回老家扫墓的时候,一伙戴着头套的歹徒对陈行甲实行了长达20分钟的殴打,致使身上多处擦伤,肋骨断了2根,手指断了4根。
更有甚者,竟然雇凶对老陈的家人下手!有一次,老陈的孩子被人在校园里围堵, 陈行甲的妻子都被吓哭了,陈行甲更是愧疚不已。
即便如此,陈行甲也决不妥协,他坚决要同这些人硬杠到底!终于,陈行甲在掌握了贪官足够的犯罪证据后,将他们送入监狱。
据悉,陈行甲为官5年,把87名干部和不法商人送进了监狱,其中就包括他的搭档:县长、副县长、县委副书记等5名处级干部,还有9名科局级干部。
陈行甲侠肝义胆,打破了巴东官场的政风,《人民日报》对其好评如潮:“一身正气,一身朝气,一身杀气”。
2015年,陈行甲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更是获得了上级领导的集体重视。但是长期的高压,焦虑,让陈行甲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令人不可置信的是,同僚知道他患了抑郁症,就匿名举报他,说他有精神病;而上级领导,更是处处打压,让他孤立无援!
这一刻,陈行甲终于明白:仅凭一己之力实在无法改变贪腐局面,所以,他毅然决然用裸辞的方式,引发了官场震动!
陈行甲说:“人生上半场求存,下半场求真。相比在官场上遭遇明枪暗箭而心力交瘁,从事公益能让陈行甲身心愉悦。
如今,陈行甲把从政这些年的经历写进书中,取名为《在峡江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首次披露其传奇经历。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嫉恶如仇的陈行甲,是如何和腐败分子斗智斗勇的,其细节读起来惊心动魄,极其过瘾。
这本书我越看越感动。第一章写母亲,第二章写爱人,第三章写基层工作,第四章写学习,第五章写留学生活,最后是公益选择。从对小家的爱,到为官时对国家的爱,到做公益对他人的爱,他的爱丰富又深切,这个瞬间让我感受到了行甲的赤诚。
书中最精彩的莫过于他任县委书记期间的种种经历,特别是书中和腐败分子斗智斗勇的各种反腐细节和故事,读起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极其过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