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红军叶富轩
1938年初,我父亲率领特务连的一个排作为“尖刀排”,是最先到达野三坡的八路军部队,中途遇到那里的一群山民,可能是民团,有人还穿着明朝的服装,扛着火药枪、大刀和梭镖,打着“反清复明”的大旗,拦住了去路,当时进入深山只有那一条路。
由于语言不通,解释不清楚,我父亲他们大多都是南方口音,交流很困难,产生误会,发生推搡、殴斗,但双方都很克制,没有杀人,但也有人被打得鼻青脸肿了。随后老三团的一个连赶到了,人数比较多,包围了他们,朝天鸣枪,才制止住了殴斗,因为这些山民没有枪。
找了一个口音比较接近的山西籍战士,才能够初步交流一下了:他们开始听成了“八旗军”,后来通过解释听清了八路军。能听明白他们反复问的是“你们八路军是清朝的队伍还是反清的队伍?”当给他们反复、耐心解释说:清朝已经灭亡了,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老百姓的队伍。怎么解释他们也不相信,他们说话时似乎还有“古文”,听不明白。后来跟他们慢慢讲起了现在已经是民国了,又讲到了倭寇侵华的事情,我们是来打倭寇的,这里的老百姓似乎才听明白了------他们知道倭寇。
后来通过交流才了解到,野三坡的住民大多是明朝的遗民。他们大多都是明朝末年逃到此地的,也影响了当地的原住民。此地处荒僻的绝地,遂不与外界联系,清政府没有顾及这里的人们,也不纳三坡百姓进入科举之内,这才有了“野三坡”之称。野三坡住民在清廷的眼中,只是一个黑户。由于交通闭塞,人员不流动,这里的人们有些还穿着明朝的古老服饰,留着复古的头发,祖辈就是这样生活着,一直想着“反清复明”大业。
我母亲是涞水县赵各庄镇汤各庄人,1920年出生,也讲过许多1938年八路军进驻到他们赵各庄镇(村)的故事,讲了许多野三坡老百姓口传八路军的说法。听我母亲说:我姥爷就常念叨,“什么时候京城里做了皇帝了,就不会再打仗了,我们就能出山了”。 不过,我不知道我姥爷是原住民还是逃荒到这里来的。
而后,当年无数英勇的山民在我党和八路军的指引下,成为抗战的英雄战士!
今天,野三坡成了旅游圣地,其繁华景象令人难以想象。交通便利,宾馆似的民宿遍布群山,各种山货、蜂蜜、特产美味物美价廉,再也没有了1938年初“野”三坡的任何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