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8日,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圈子村农民高顺传、孙守丽夫妇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打开门,清扫一下门口的卫生。“这是我们的家,也是三顺民俗陶瓷博物馆。家馆合一,方便游客参观。”高顺传说。
三顺民俗陶瓷博物馆是由高顺传、孙守丽夫妇创办的,拥有藏品3800余件,免费对外开放9年来,观众达8.65万人次。藏品中既有各类陶器、锡器、字画,又有日常生活用具、农具等,可谓琳琅满目,是淄博市首家民办非国有的国家二级博物馆、淄博市科普教育基地、淄川区拥军光荣示范店。
无心插柳柳成荫。1997年1月,高顺传从新疆退役返乡。当时,农村旧村改造正如火如荼的展开,老百姓祖祖辈辈使用过的一些老物件被当成废品扔掉,高顺传感到非常可惜。他和妻子孙守丽商量,俩人一拍就合,老辈人流传下来的老物件会越来越少,应该把它收集起来,传承下去。
从此,陶瓷酒坛、陶瓷面盆、花瓶等老百姓淘汰下来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房梁、窗户、房檐等拆下来的老旧物件,成为夫妻俩收集的目标。就这样,他们走街串巷,日积月累,收集的物品越来越多,屋子里都堆得满满当当的,前来欣赏的人也越来越多。“何不建个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感受感受老物件的文化气息。”高顺传心动了。
多年来,为了让珍藏的3800余件陶瓷、民俗、红色文化等藏品更好展示,方便市民参观,他们三迁其址,从太河镇、洪山镇到龙泉镇,2018年最终在圈子村找到了这么一处3层楼1500平方米的地方。“我们倾其所有,借钱借债,目的就是为这些老物件找到一个合适的‘家’,我们才能安心、才会放心。”高顺传说。
目前,馆内藏品从西汉到民国,按不同年代在三个展厅摆放。既有嫁妆花瓶、青花鱼盘、红绿彩茶盘;红绿彩瓷枕、粥罐、红绿彩茶叶罐、红绿彩卷缸;油灯、古灯系列;还有古陶瓷制作流程、陶与瓷的演变过程;还展出了与特色农耕文化与民俗乡愁文化、红色文化相关的物件。成为集古代陶瓷和民俗传统、红色记忆、古代名人为一体的博物馆,在山东省内也不多见。
“俺文化水平不高,但时间长了,还真摸出了不少门道。好的、真的、假的,俺搭上眼就能看出个八九不离十。”高顺传说。平时,他就和老伴儿研究、分析这些老物件,并经常到大集、古玩市场、乡村去转一转,淘些稀奇稀缺稀罕的物件,与爱好者一起分享。
有人说他们傻,放着这么多“宝贝”却过着穷日子,还要搭上功夫,搭上水电费。“这些登记的老物件,都上了国家的名录了。只能展览,不能买卖。”高顺传介绍。“和这些‘宝贝’待时间长了,都有了感情了。有时间,我就把它们擦的干干净净,让人看着更加舒服。”
这些年来,前来参观的学生是越来越多,看到他们感兴趣的样儿,高顺传两口子是打心眼里高兴和开心。“这些东西俺是第一次见到,并且能够近距离的观察、体味,真是不虚此行。”学生秦科维说。山东理工大学、淄博师专等院校,还将这里作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基地,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