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红色教育>>正文
老师,我们爱您!
2023-11-16 09:09:30
来源:方志四川
作者:郭晓梅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我的哥哥刘列励(笔名柳沙),红军和新四军子弟,转退军人,生前系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

    他的一生博学多才,聪慧非凡,阅历丰富。他在每个时期都毅力坚强,拼博奋进,为共和国奉献了毕生一切。

    他放弃己有的灯红酒绿,造择了热爱的教师职业,他喜爱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校园,喜爱他的北航学生,勇于挑战新学科,刻苦钻研,勤于耕耘,知识广博,发表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和著作,为国家航天航空领域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他将全部心血和生命献给了伟大的教育事业,不愧为人民的好教师。

    今年是第38个教师节,我将精心整理的部分资料呈现出来,让我们一起追思这位人民教师。

    一、他是一位深受尊敬的老师

    1952年7月,刘列励生于上海,“老三届”中学生,1969年下乡,1970—1976参军,1982年2 月大学业后,在卫生部从事我国赴中东及非洲国家出国医疗队的管理工作及口译工作。1985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曾为中顾委、中央党校原校长杨献珍兼任外事秘书及英语口译。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各类文章50余篇,发表英文及俄文翻译学术论文数篇。1987年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中直机关,曾兼任中央领导外事秘书、全国“人大”“政协”领导外事秘书及口译;当年经考核选拔,担任联合国科技信息协调官,同时兼任上海《文汇报》、香港《文汇报》驻联合国首席记者,以及美国《美洲华侨日报》主笔。在美国及在联合国工作时,曾应邀在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讲课。1995年回国后,重回中直机关,其间被全国政协和全国友协借调工作。

    1996年起,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任兼职授课,并应邀在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中国石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北京市和外地政府部门及南方航空公司、中石化等有关大型企业进行学术讲座。1997年,作为100名“北航引进人才”,正式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继续担任全国“两会代表”讲座授课专家、北京科光通用技术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建筑与设计工程高级研修班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共治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等职。2005年,创建慈善机构“全国地方医院管理咨询联谊会”,并担任会长。参加各种公益慈善活动,从偏远山区领养孤苦儿童带到北京家中为其治病、资助上学。为国内老少边穷地区农村卫生院、所募捐、集资予以支援。

    1982年以来,主持或参与完成300多项国际科教文卫交流项目如联合国计划发展署/UNDP项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O项目、世界银行/WB、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及中国计委、轻工业部、公安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防建设及工业项目管理及建筑工程管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工程以及北京市、企业和学校等纵、横向科研课题及工程与管理项目、社会民生项目等。

    二、刻骨铭心的师生见面会

    刘列励在北航任教以来,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师生情同父子,不仅严谨教学,精心传授指导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和研究成果,而且从各方面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学生们都非常尊敬和爱戴他。

    2020年底,刘列励患顽疾后,同学们从四方八方纷纷投来热情关心和问候,到家里探望。刘列励经常讲述他与北航学生的感人故事,他非常爱他的每一位学生,为他的学生感到无比欣慰和骄傲!

    在刘列励病重的半年里,我是他的贴身保健医生和陪护,有幸走近他的世界。在我辛劳付出的同时,也受益匪浅,我被他的优秀才华感动。他始终意志顽强,忍受巨大痛苦与癌魔抗挣,一次又一次战胜癌魔的猛烈反扑。由于他长期压力巨大,严重睡眠不足,身体过度透支,导致免疫力低下,病情发展迅速全身转移,在他生命垂危时刻,他仍牵挂他的北航学生们,希望生前将他的同门弟子们凝一起,相互帮助,共同发展。他知道自己来日不多,非常渴望与他心爱的学生们见见面,他和我商量决定提前举办向学生的告别聚会,请我帮他完成最后的心愿,陪同他出席与他的北航各届学生的盛大告别聚会,于是便在北航同学群里发布了信息。

    同学们好!

    柳沙已非常痛苦地与癌中之王抗争了一年两个多月。2月我在医院接受了PetCT全身检查显示己淋巴转移,我又做了第二次肝脏射频消融手术,非常严重,然而十余疗程化疗对我的癌细胞均不敏感,目前已“弹尽粮绝”。淋巴转移很快,也非常疼痛和痛苦,我的生命倒计时已加速,我仍然会一如既往地正视现实和坚强地以各种形式与癌魔抗争。

    如果你们的柳沙老师能坚持活到7月21日余古稀70寿辰那天,余渴望与各位亲爱的同学以及你们的孩子最后见一面,希望各位同学答应老师的请求和最后的愿望。为保险起见,我希望“五一”长假就举办同门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大聚会。

    我希望同学们各自的夫人、先生以及孩子都来参加活动,在你们的师兄蒋晓飞同学设计的五星级别墅群(容纳咱们国内100多位同学及家庭没问题)住一晚,每个家庭订住一个房间。晓飞同学答允为我找一个有钢琴的场所,我为同学们和你们的好孩子弹奏钢琴,希望各位同学唱歌、跳舞、表演节目,尽情欢乐。北京的80万“京畿禁军教头”、你们的师兄谢学龙同学给你们表演高段位太极功夫,精彩绝伦。我也可以和他一起表演最低段位的太极拳,当然欢迎其他同学踊跃参加或表演其他文艺节目。特别希望你们的孩子大大方方地予以表演能表现他们聪明才智的任何形式之节目。

    希望通过欢聚,你们师兄师姐师弟师妹能进一步相互认识和熟悉,将来要真心真意地互相帮助。你们要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纯洁无瑕的北航同校同门之兄弟姐妹宝贵情意。我的同学们能做到这些,柳沙可泉下合眼矣!

    柳沙/刘列励

    2022.3.5

    2022年5月1日,是刘列励与国内外同学们共同期盼的日子。可刘列励4月始住医院,其病情在药物的维持下仍日渐加重。他神志很清楚,要求医护人员将老先生的称呼改为刘老师。每当听到医护人员和我都呼唤他刘老师时,他的脸上总流露出平静和蔼的微笑,甚至有时肝性脑病神志恍惚时,听到“刘老师”突然睁大了眼睛,可见他急切期待着能与他思念的北航学生们相见,想再听听最熟悉最亲切的声音“刘老师好”“老师,我们爱你”。

    五一临近了,同学们非常关心他的病情,不断向我询问师生聚会是否能如期举行,希望能看看刘老师。我被刘老师与同学们的真挚深厚的师生情谊打动了,在刘老师生命倒计时前3天,为帮助刘老师实现最后心愿,不留遗憾,根据病情和当前疫情,我与他的学生们商量决定,“五一”举办一场特别的线上聚会。

    “五一劳动节”这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终于迎来了刘列励老师与北航同学们期待己久的日子。刘老师病情危重,无论如何痛苦,他从不叫一声,用超强的意志一直在加油挺住。近日血压和脉氧均开始下降,在使用升压药维持下,仍最高在80/50毫米汞柱低血压水平,氧分压下降离不开使用高压面罩持续吸氧,神志时而清醒,时而恍惚。

    “五一”当天下午,刘老师相对清醒,由于疫情,医院管控很严,拒绝探视,我在医院入口处接应前来医院的同学代表常秀娟同学,接过她送给刘老师的鲜花和慰问信,还有她6岁孩子给刘老师画的两幅画,准备就绪后打开我的手机腾讯视频,我快速送到刘老师病床前交给刘老师。刘老师非常惊喜和高兴,听着同学们充满温暖深情的致词:

    亲爱的刘老师,您好!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深深地思念着您,衷心感谢老师含辛如苦、孜孜不倦的教导我们每一位同学。

    在您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都取得优异成绩。现在,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为人民和祖国贡献着自己最大的力量。这些都得益于老师给予我们的宝贵指导。

    老师,我们爱您!谢谢您!

    祝老师早日康复!心想事成!幸福快乐!

    爱您的学生们

    2022.5.1

    鲜花祝福语:祝刘老师早日康复!爱您的学生们

    腾讯视频聚会开始了,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刘老师在静脉使用升压药和高压面罩吸氢的抢救室中,通过视频看见了他日夜思念的可爱的学生:解学龙、郝富彬、高丽、易菲菲、王波、刘蕴珊、常秀娟、芳慧、祁先锋、刘宇红、严美艺等同学有序地纷纷激动称呼:“刘老师好!刘老师好!……”

    刘老师很激动!拼命地用尽全力打起精神睁开眼睛,用颤抖微弱的声音向同学们问好,说出同学的名字,他吃力地向同学们挥手致意!师生互动,传递信息,同学们的名字和身影早己深深在刘老师的记忆里了……

    2022年5月1日,刘老师与他亲爱的学生们一场别开生面、刻骨铭心的线上视频聚会,历时约40分钟。珍贵的时光!难忘的回忆!

    很多国内外同学因故未能上线参会,非常遗憾,他们都在群里纷纷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思念和祝愿!

    廖欣然同学(爱尔兰)感言:

    刘老师常常很满足、自豪地向我炫耀师兄师姐们的成就,和对他的各种照顾和关心。我想这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他用行动将他从老一辈那里继承的无私博爱在传递给下一代,然后作为学生、子女辈的我们,又将这种无私回报给了他。这是一种教师的伟大品格。

    以后不再有刘老师时不时发来的语音鼓励;不再有刘老师耐心地为我矫正英语口语表达;不再有和刘老师闲时的交心;不再有刘老师做我那盏雾中的明灯……但是,刘老师每次与我见面打招呼时,他那招牌式的笑容和那一声浑厚的“然然”,我会永远都会记得。还有刘老师对我的那种无私的关爱。

    这些年,我和刘教授经历了太多,我希望我能永远清晰地记住这位可爱的老师,这样他就从未离去过。

    2019年12月我与刘老师在上海会面,刘老师带我在外滩眺望浦东并自豪地给我讲浦东开发的背后故事。他看着浦东,就像父母远远地看着自己的孩子。

    何可同学视频问候。

    张军同学两个孩子为刘老师演奏钢琴曲,祝刘老师早日康复!

    严美艺同学感言:

    郭大夫,您的真情表达让我们特别感动!老师正在经历着严峻的挑战,昨天我们从老师的眼神里看到了老师无比坚强的意志,老师表现着勇敢和不畏挑战的精神。我们为老师加油鼓劲!老师加油!

    老师,我记得第一次和您见面,您严厉地批评了,我因为我早到了半个小时,您说要有时间观念,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后来与任何人相见,我都准时,不早不晚。

    老师,我记得最后和您见面,您用眼睛看着我,已经不能说话。我多么希望您能再批评我一次,哪怕最严厉地批评,批评什么都可以,可是,我们再也得不到您的批评了。

    老师,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您教给了我们许多。我们成长了,我们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生活有成。

    老师,谢谢您!感谢您为我们做的一切!

    老师,您关心关怀身边的亲朋好友,以及每位学生,您永远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喜爱。我总觉得老师没有走。您一直活在我们心中。

2017年、2020年,刘列励老师去外地看望两位牺牲战友的母亲

    李殷同学感言:

    我一直记得刘老师那张穿着军装的照片,第一眼就发现刘老师曾经是个帅气小伙,很有精气神。刘老师学识渊博,精通英文,又能弹钢琴,一直让学生钦佩不已。希望勇敢坚强的刘老师这次能战胜病魔,有机会我们北京相聚!刘老师,加油!

    丁平同学感言:

    在学生的印象中,老师除了博学多识,还多才多艺,诗词、唱歌、钢琴、运动(特别是游泳)都是一等一的水平,一个人综合素质如此全面,让我们学生十分钦佩和仰慕。

    黄鹏同学感言:

    刘老师辛苦一生,为国家培养无数栋梁。由于疫情原因,我们很多人都无法回去探望刘老师,但我每忆起刘老师,刘老师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身边,刘老师的寿眉和刘老师与我们开玩笑时狡黠的一笑,都历历在目。我想,这就是师长所带来的感染力和刘老师人格的魅力。刘老师,您的永远乐观、不断追求、辛苦奋斗、始终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学生的心中。

    祁先锋同学感言:

    北航学习的场景和往事又回想起来,想起和老师一起去昌平家里欢聚和扫雪,驾车时伴随着《黄河大合唱》的急驶急停,记录着老师联合国辉煌往事的一张张照片,说着流利英语但还深究词汇的意义,谈论起军事和国家大事的侃侃而谈,缅怀战友和父母的感人诗词……让我觉得一个直率坦诚、勤奋乐观、胸怀大志的刘老师始终都在。

    感恩老师!

    宋近义同学感言:

    刘老师刚做完手术不久,我和陈勃、谢宏恩去家里看望了刘老师。刘老师完全没有普通人患病的焦虑,依旧豁达、乐观,见到我们三个非常高兴。老师当时拖着患病的躯体,还要去到北五环的朋友家里,教朋友家的小孩学习。有幸我开车送刘老师去他的朋友家,刘老师和我聊了一路,聊孩子的教育、聊人生,还关切地问我孩子的学习和教育情况,完全不像一个刚做完手术的癌症患者。

    老师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蒋晓飞同学感言:

    刘老师一直很坚强很乐观面对。虽然跟刘老师是师生关系,但更像忘年交!刘老师在自己罹患重疾的情况下,还嘱托我安慰我们的一个生病的朋友。

    蒋晓飞是刘老师最优秀(博士生)的门生,国家优秀人才,刘老师对他的研究作品非常赞赏。

    蒋晓飞荣获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96年毕业于湖南大学,2003年取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学位,2010年取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MBA学位,2005年和荷兰著名建筑师John van de Water在北京创立NEXT(北京)建筑事务所,是NEXT建筑事务所中方代表及合伙人。2017年和2019年,蒋晓飞连续两次被《安邸AD》杂志评选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0位设计师”之一;2015年,作为唯一一名中国建筑师,蒋晓飞以“中荷文化交流典范”受到荷兰国王接见;2018年,荷兰王后马克西玛到访NEXT(北京)建筑事务所;2016年,CCTV为其事务所拍摄专题纪录片,并于国际频道播出。代表作品有:重庆长江音乐厅、长江音乐学院、北京月季博物馆、长沙中国结步行桥、北京朝阳区规划展览馆、江西大坊创意村等。设计之外,蒋晓飞还涉足演讲、项目咨询和作品评判,并同他的搭档John van de Water一起对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进行研究,撰写大量文献,以此作为NEXT在中国持续发展的理论支撑。出版作品有《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理想家2025》等。

蒋晓飞同学中国结获奖作品

    姗儿同学:

    刘老师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的人,在我读书的那几年,老师经常把我们凝聚在一起活动,留下了很多美好的青春回忆!

2021年12月3日,刘列励老师在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军部分会合影(后排左一:黄小宁秘书长,后排左三:艾幼明副会长,后排右三:刘列励,后排右一:李一氓孙女李莲,后排左二:李一氓孙女李燕,前排左一:郭晓梅)

    扩展阅读1

    上海文汇报驻美特约记者刘列励

    关于浦东开发的三篇特稿

    浦东开发的首倡者

    本报驻美特约记者 刘列励

    在旧金山海湾街三一五号楼一间朴素大方的办公室里,一位年近80岁的儒雅长者向笔者侃侃而谈,描述着开发上海浦东的宏韬大略。他,就是“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的大上海”这个对上海乃至对全中国将产生极其深远意义的战略思想的最早提出者——享誉国际工程界的美籍华裔桥梁专家、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林同炎教授。

    14岁考入铁路学院

    林同炎教授精神矍铄,看上去仅在耳顺之年。他对上海、香港文汇报非常熟悉,并多次访问上海香港。自然,我这个文汇报的记者因此也有幸蒙受了林教授的热情接待,从而得以领教他有关浦东开发的雄谟。林同炎1911年生,祖籍福州。少时颖悟,14岁以第一名成绩考进唐山铁道学院土木工程系,1931年毕业后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深造。他20岁时所撰论文《力距分配法》,被命名为“林氏法”,在国际工程界尚用至今。1933年林同炎获中大工程硕士学位,学成后回国服务,曾任成渝铁路桥梁课长、滇缅铁路设计主任和宝天铁路工信工程公司总工程师,主持过沱江大桥、成昆铁路及宝天铁路的设计与施工,为成渝铁路设计了一千多座桥涵。1946年,林同炎应邀返回加大柏克莱分校,在该校土本工程系担任教授并从事科研长达30年。自60年代林教授出任柏克莱分校的结构工程和结构力学部主席、结构工程实验室主任及柏克莱全校的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以来,加大柏克莱分校在美国理工科名牌大学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尤其是它在土木工程和力学方面,在美国被公认是这些领域中执牛耳的先进大学。1979年,加州大学为他建立了“林同炎教授纪念室”,予以永久纪念,这在美国教育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世界级结构工程师

    1982年,林同炎受聘为他的母校——西南交通大学(前身为唐山铁道学院)的名名誉教授;次年,林同炎在中国以土木工程著称的同济大学受聘为名誉教授。30年的教学生涯证明了林同炎先生不愧为一个出色的教授,而他从事工程结构,特别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理论研究、设计、施工数十年,则使他成为世界大师级的结构工程师,为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推广、应用、成熟和发展作出了极为巨大的贡献,因而在美国享有“预应力混凝土先生(Mr.PrestressedConcrete)的雅称,多年来传诵宇内,殊为人敬。林教授著作等身,写下了一百多部专著和许许多多论文。他于1956年所著《预应力混凝土》一书,迄今一直作为国际预应力科学的权威著作。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为表彰他的特殊贡献,将该会的预应力奖改称为“林同炎奖”,这是国外以中国人名命名的第一个科学奖。1967年,林教授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研究院院士,这是美国科学界中一种极高的荣誉,而林教授则是获得这一殊荣的第一个东方人。

    公司年营业额数十亿

    1953年,作为教育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林同炎创办了“林同炎事务所”,目的是及时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并使其尽早地发挥经济效益。1972年,该所改为“林同炎国际公司”,除设在与柏克利分校遥遥相望的旧金山公司总部外,在美国和海外还设有许多分公司,林同炎自任总公司董事长,领导公司在美国和全球各地大规模地承包重要的建筑设计与施工的业务活动,一年的营业额达几十亿美元。在美国和亚、非、欧、美四大洲各国及香港等,到处都留下了林同炎及其国际公司在桥梁、公路、高楼、大型建筑物方面的杰作,件件都是当代结构工程与建筑艺术融汇一体的辉煌作品,林同炎因而也在美国被公认为工程界的泰斗。

    许多国家聘为顾问

    林同炎先生集教授、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于一身,在教育界、科学界、工程界和企业界等各个方面,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加以统一,从而取得了他在上述领域中的同行们难以望其项背的非凡成就。林同炎先生在美国国防部等部门和许多国家的政府及国际组织中先后受聘担任高级顾问。自然,作为一个热情的爱国者和“开发浦东”的首倡人,林先生也被聘任为上海市浦东开发顾问小组的外方顾问,自1985年以来,以口头和书面形式就浦东开发的有关重大事宜,向上海市政府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载1990年7月10日《文汇报》

    “开发浦东”思想的由来

    本报驻美特约记者刘列励 特稿

    旧金山“渔人码头”风光旖旎,山明水秀。林同炎先生与笔者在一家典雅别致的水上餐厅共进午餐。席间,我请先生介绍了当年他萌生开发浦东思想的由来。

    四十多年前,年轻的林教授就想在上海黄浦江上修架大桥。在中美两国恢复交往以后的1978年,林教授向上海市建议修桥,并花了3万美元拟订修桥计划,但此后由于种种原因,此事拖了下来。

    沙特国王的计划

    1985年8月前后,沙特阿拉伯国王耗费巨资在美国旧金山附近的帕拉多购买了几百亩土地,交其太子开发经营。这位王子则委托他的美国朋友、土木工程博士阿克尔制订土地开发和建设规划,并许以若干股份作为报答。阿克尔博士是林同炎教授在加大伯克利分校的高足,他在一个偶然的情形下将沙特王太子的所托之事告诉了自己尊敬的导师。林教授受此启发,突然灵机一动,马上联想到如果在上海浦东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不仅将建成一个崭新的现代化浦东,而且可藉此机会振兴开发过度的上海浦西老市区,这岂不比仅仅修架几座黄浦江大桥更有意义得多。

    要有远大开阔的胸襟

    不希望浦东只变成一个深圳的林先生反复强调,上海的地理条件比香港深圳好得多,香港、深圳只能带动广州,而上海能带动全国。所以第一步开发浦东,振兴上海,然后利用大上海的雄厚实力,推动长江沿岸的现代化建设,吸引各类投资者到那儿投资办公司,建工厂,再一步步地将现代化建设之风吹遍全国各个角落。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也要相应地推出一些新的、全国性长期发展规化和方针,在政治、法律、观念、习惯、社会、文化等方面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局面,以适应开发浦东,带动全国的全面性需要。中国政府、浦东开发的决策者和建设者以这样的胸襟、气魄和实践,不仅会使精明能干的上海人,对自己的城市和个人的前途、命运充满希望,也会令全国人民,特别是对广大青年人为之精神一振,进一步激励他们的爱国情操。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浦东,促进上海的现代化,并以此推动长江沿海及内地的现代化建设步代,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政治、社会意义的伟大经济活动。

    载1990年7月11日《文汇报》

    上海可以带动全国

    本报驻美特约记者 刘列励

    如何处理开发浦东与对内开发的关系?

    我提出这个问题后,林同炎先生不假思索地论述了他的看法,可以看出,他对此早就有充分的考虑。林先生说,开发浦东,对外当然是面向全世界,特别是面向太平洋中南部的国家和地区。在稳定不变的开发政策下,浦东的建设者们应以博大的胸怀,平等互利的原则,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科学踏实的态度来吸收世界各国成功的开发经验,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资金和高科技。要制订宏伟而不虚浮的目标,以切实可行的计划为保障,通过组成公司来开发浦东,以推动大上海的现代化建设,让它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争取能超过香港和新加坡的经贸实力,甚至取代东京。浦东开发如果成功,无疑将大大促进中国四化的实现,为国家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为中华民族再次赢得巨大的荣誉。

    上海地理优势胜港深

    林先生的双眼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挥动着双臂大展经论。

    林先生说,开发浦东是百年大计,精明的上海人应眼光远大,充分利用天时(国家将浦东开发列为“七五计划”的重点项目),地利(上海雄踞长江口岸,地处要冲,是海洋吞吐和航运的总枢纽,浦东与工业先进的上海浦西地区仅一江之隔),人和(上海人才汇集,平均科技文化程度较高,具有对外交流的传统),开发浦东,建设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大上海。然后以此为根据地,进一步向长江中上游发展,推动长江沿岸及中国内地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使上海和浦东的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连成一片。

    林先生指出,去浦东的外国投资者,绝不会仅仅把目光停留在上海和浦东,他们的希望所及,遍布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如果外国投资者要到浦东投资、建厂,开设银行的话,那么他们的最终目的,是想把事业发展的触角,经由上海和浦东延伸到上海邻近的省市、长江中上游以及广大中国内地。因此,上海人在开发浦东中,就又要背靠太平洋而面向长江沿岸,放眼全中国了。否则浦东开发后,无非是又多了一个深圳,其规模、价值也就有限,而上海也仍然成为不了推动长江沿岸和其他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流城市。

    不希望浦东最多只变成一个深圳的林先生反复强调,上海的地理条件比香港深圳好得多,香港和深圳只能带动广州,而上海能带动全国。所以第一步开发浦东,振兴上海,然后利用大上海雄厚的实力,推动长江沿岸的现代化建设,吸引各类投资者到那儿去投资办公司、建工厂,再一步步地将现代化建设之风吹遍全国各个角落。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也要相应地推出一些新的、全国性的长期发展规划和方针,在政治、法律、观念、习惯、社会、文化等方面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局面,以适应开发浦东,带动全国的全面性需要。

    中国政府、浦东开发的决策者和建设者以这样的胸襟、气魄和实践,不仅会使精明能干的上海人对自己城市和个人的前途、命运充满希望,也会令全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人的精神为之一振,进一步激励他们的爱国情操。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浦东,促进上海的现代化,并以此推动长江沿岸及内地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政治、社会意义的伟大经济活动。

    载1990年7月12日《文汇报》

1989年11月,刘列励与国际工程界泰斗林同炎教授在美国合影教授

    扩展阅读2

    1993年第2期《中西方论坛》

    发表刘列励介绍林同炎的文章

    “预应力混凝土先生”

    刘列励

    四年前,我在美国工作时,有幸结识了享誉国际工程界的华裔桥梁公路专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名誉教授林同炎先生。其时他虽将步入耄耋,但精神矍铄,看上去金“耳顺”之年。他的双眼闪烁着睿智,谈话间不时有力地挥动双臂。而他那略带传奇色彩的身世和率先提出“开发浦东”的由来,则给我留下了难忘印象。

    一

    林同炎1911年生,祖籍福州。少时颖悟,14岁以第一名考进唐山铁道学院土木工程系,1931年毕业后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他20岁时所撰论文《力距分配法》被命名为“林氏法”在国际工程界沿用至今。1933年,林同炎获加大工程硕士学位,学成后回中国服务,曾任成渝铁路桥梁课长,滇缅铁路设计主任和宝鸡——天水铁路通信工程公司总工程师,主持过沱江大桥、叙(叙州即宝宜)昆铁路及宝天铁路的设计与施工,为成渝铁路设计了一千多座桥涵。

    1946年,林同炎应邀返回加大伯克利分校,在该校土木工程系任教授并从事科研长达30年。自60年代林教授出任伯克利分校结构工程和结构力学部主席、结构工程实验主任及伯克利全校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以来,加大伯克利分校在美国理工科名牌大学中的地位扶摇直上,多年来在美一流学府中名列前茅;尤其在土木工程和力学方面,它在美国被公认是执牛耳的先进大学。伯克利名满天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林教授的杰出与辛劳。林先生的弟子遍及美国和全世界,绝大部分都是各国公路桥梁工程的老一代中坚。美国高度发达的公路桥梁令世人赞叹,而林教授在实现罗斯福政府“新政”关于公路桥梁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中力建殊勋。为表彰林教授的功绩,加州大学于1979年建立了“林同炎教授纪念馆”。为健在者建馆纪念,在美国教育史上尚属首次,在世界教育史上亦为罕见。

    林同炎于1982年受聘为他的母校——西南交大(前身为唐山铁道学院)——的名誉教授;次年,林同炎在中国以土木工程著称的同济大学受聘为名誉教授。

    30年的教学生涯证明了林同炎教授不愧为出色的教育家,而他从事工程、结构,特别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理论研究、设计、施工数十载,则使他成为世界大师级的结构工程师,为预应力理论的付诸实践、为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推广、应用、成熟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因而在美国和国际工程界享有“预应力混凝土先生(Mr.PrestressedConcrete)的雅号。如果说贝聿铭是“建筑艺术”大师的话,那么林同炎则是“建筑结构”的巨擘。林教授著作等身,撰写了一百多部专著和许许多多论文。他于1956年所著《预应力混凝土》一书,迄今仍是国际预应力了科学的权威著作。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为表彰他的特殊贡献,将该会的预应力奖金改称为“林同炎奖金”,这是国际上以中国人名命名的第一个科学奖。

    从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录》“林同炎”条看出,林同炎先生先后获得几十种重大的美国国内及国际组织的奖励,其中1974年国际预应力联盟授与他的“福莱西奈奖”,是以预应力科学理论创始人命名的一种国际荣誉奖,林同炎是当时欧洲以外的唯一获奖人。另外,他曾荣获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霍华德金质奖”和加州大学最高奖励“伯克利将”。

    1953年,作为教育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林同炎创办了“林同炎事务所”,目的是及时地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并使其尽早发挥经济效益。1972年,该所改为“林同炎国际公司”,除设在与伯克利分校遥遥相望的旧金山公司总部在,在华盛顿、纽约以及南美和亚洲等地还设有许多分公司。林同炎自任总公司董事长,领导公司在美国各地和海外大规模地承包重要的建筑设计、施工和咨询业务,一年的营业额高达几十亿美元。世界五大洲都留下了林同炎及其国际公司在桥梁、公路和大型建筑物方面的杰作,件件都是当代结构工程与建筑艺术融汇一体的辉煌作品,林同炎因而也被公认为国际工程界的泰斗。

    作为科学家的林同炎,热爱和平,热爱人类。1986年,美国总统里根在授予林同炎“美国总统国家科技奖章”和“美国杰出人物奖”时,“盼望林教授多多为美国的星战计划出谋划策”,然而林同炎坚决地回答:“不,总统先生,我们不要战争,要世界和平。”说罢,他向里根递交了他拟定的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之间修建“白令海峡和平桥”的建议和计划。林同炎还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一系列洲际大桥和洲际铁路,将五大洲真正联接起来等不少气势磅礴的设想,并正在逐步实现其中的项目。

    二

    林同炎教授在许多国家的政府及国际组织中先后受聘担任高级开发顾问。作为一个热情的爱国者,他也随时关心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1990年6月,我多次前往旧金山海湾街三一五号楼造访林先生,在他那间朴素大方的办公室里领教他关于开发浦东的雄谟。是月15日,旧金山“渔人码头”风光旖旎,山明水秀。林同炎先生与笔者在一家别致典雅的水上餐厅共进午餐。席间,我请先生介绍了当年他萌生“开发浦东”思想的由来。

    四十多年前,年轻的林教授就项在上海黄浦江上修架大桥。中美建交后的1978年,林教授便向上海市政府建议修桥,并花了3万美元制订修桥计划。嗣后,由于种种原因,此事拖了下来。

    1985年8月前后,沙特阿拉伯国王斥巨资在美国旧金山附近的帕拉多都卖了几百亩土地,交其太子开发经营。这位王太子则委托他的美国朋友、土木工程博士阿克尔制订土地开发和建设规划,并许以若干股份作为报答。阿克尔博士是林同炎教授在加大伯克利分校的高足,他在一个偶然的情形下将沙特王太子所托之事告诉了自己尊敬的导师。

    林教授受此启发,突然灵机一动,立刻在他大脑的记忆库中检索中国黄金处女地的信息。他的目光随着思绪在中国地图上迅速扫描,很快就“定格”在上海的浦东地区。林教授想,如果在上海浦东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充分利用上海天时(国家将上海列为重点沿海开放城市)、地利(上海雄踞长江口岸,地处要冲,是海洋吞吐和航运的总枢纽;浦东与工业先进的上海浦西地区仅一江之隔)与人和(上海人才汇集,平均文化程度较高,具有对外交流的传统)等有利条件,不仅可建成一个崭新的现代化浦东,而且可藉此机会振兴“开发过度”的上海浦西老市区,进一步带动长江中上游的工业、科研和经济的发展,使上海和浦东的对外开放与对内开发结合起来,这岂不比仅仅铺架几座黄浦江大桥更有意义得多!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弘扬张思德精神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宣讲活动走进思德小学(组图)
·下一篇:无
·“弘扬张思德精神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宣讲活动走进思德小学(组图)
·清朗网络微行动 争做文明小使者——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开展青少年网络素养主题活动(
·承德双滦:红色教育润童心 红色基因共传承
·林明俊:建设红色教育基地 赓续传承红色基因(组图)
·特稿:建设红色教育基地 赓续传承红色基因(组图)
·嘉兴发布21条红色教育精品线路
·特稿:苏州大学附属吴江学校:我与国旗合个影,传递最美“中国红”(组图)
·特稿:宁强县巴山镇关口坝红色印记探访(组图)
·特稿:巴山镇关口坝小学着力打造校园红色文化(组图)
·特稿:致敬最美祖国 厚植家国情怀——杜曲镇中心小学开展向国庆敬礼主题活动(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老师,我们爱您!
【刘现庄·文明村】凝心铸魂强根基 团结奋进新征程
八师石河子市全力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助推军
红色企业家缪峰同志在京逝世
特稿:纪念空军节,《中美空军混合联队》纪念邮简亮
崔俊田、徐小东:一位抗美援朝老英雄的足迹(组图)
特稿:一位抗美援朝老英雄的足迹(组图)
​吴泽群到永新县调研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工作(
深切缅怀文击将军(组图)
深切缅怀文击将军(组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