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早晨,中央气象台和辽宁、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东的气象部门及各种媒体都在播放十年以来的橙色大风警报:平原阵风9-12级,山区阵风11-13级。因为事前有约定,我们就义无反顾的在风中向着中国人民大学等六所学校的前身,诞生于民族危亡的关头,全民族抗战最前沿的华北联合大学旧址-----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台峪乡平房村出发了。我们此行的发起人兼队长——清华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生赵月亮及其两名同学,再加上司机师傅和本文作者一行五人,大家互相打气作鼓励,仿佛汽车真的就跑的稳当多了,还真是人定胜天哎。

汽车驶出环首都高速(北京七环)沿京昆高速向南行驶了100多公里,转上保阜高速,从80公里处的平阳出口下来,进入太行山北麓的山路十八弯,继续逶迤前行。路两侧的山时而高耸矗立,时而曲径通幽,又时而别有洞天。经过风口的时候,大风把车刮的有了几分摇晃,也就顾不上欣赏远山的树上新绿和烂漫的山花了,平时观赏山野美景的享受,变成了惊心动魄的一路颠簸。 平房村到了,一下车先看到的就是乡党委书记辛金亮、乡长侯丽叶的笑脸和伸过来的双手。顿时,一路的风险、心悸、担忧和颠簸之苦就抛到脑后了。稍作停当,随后赶来的讲解员,就把我们带进村里的华北联大学旧址,那抗日烽火四起的年代和激情燃烧的时光便扑面而来。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加快培养抗日人才,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陕北公学。这公学是中共中央直属的,带有国民教育性质的学校,受到了中共中央特别是毛主席的关心、指导与支持。毛主席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三次为陕北公学题词,先后10次来校讲话,并在不同场合下说过:“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的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讨论陕北公学工作,要求中央负责同志都要到陕北公学作报告。在中共中央的关怀和时局的感召下,陕北公学迅速凝聚了一批进步学者和文化名人,成为与西南联合大学遥相呼应的人才荟萃的地方。

陕北公学建校之初,毛主席亲自为陕北公学提出了:“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训。成仿吾校长和吕骥创作了《陕北公学校歌》,这也是中国人民大学今天的校歌。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陕北公学,虽然仅仅办学两年,但她培养了6000余名抗战干部,汇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这里有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军事将领、艺术家、经济学家、史学家以及红色大姐卓琳、于若木等。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的战火逼近陕甘宁边区。为了巩固敌后战场,1939年,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与延安鲁艺及其它两所学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开赴华北敌后抗日前线。毛主席送给奔赴前线的同志们“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游击战争、革命中心的团结。这是由毛主席亲自提出,并送给奔赴前线华北联合大学同志们的“三大法宝”,后刊载于《共产党人发刊词》,并修改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成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1939年7月7日,抗战两周年之际,华北联合大学在延安宣告成立。5天后从延安出发,挺进敌后。这次行程共历时两个月,奔波3000里,最终到达河北省阜平县。阜平县拥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首个党组织,1937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39年9月,中共中央将原定开赴晋东南的华北联合大学,留在晋察冀边区。11月7日,华北联大在阜平县城南庄举行开学典礼,李公朴先生参会并高度评价华北联合大学:她是在敌后办起的第一所高等学府,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是英雄的事业,是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利剑。

在抗日的烽火硝烟里,这所马背上的流动大学没有教室,没有固定财产。抗起枪战斗,放下枪学习。即便在如此动荡的情况下,这所大学也没有放弃正规化办学的努力。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到了鼎盛时期的1941年7月,并形成三院两部的格局,全校教职学员达4000余人。在敌后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的1941年秋到1943年底,日本侵略者动咎开展长达三个月的大扫荡,并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面临晋察冀根据地被敌人压缩的严峻形势,学校不得不缩编,只保留了教育学院,继续坚持在阜平地区开展教育工作。

据解放前出版物记载,当时日本侵略者曾悬赏5万元捕捉联大学生。在一次转移中,著名的党史学家胡华当时还是华北联大教育学院的一名年轻教师,因病滞留在老乡家中。敌人来村里搜查时,华就躺在炕上佯装病重晕死,掩护他的老乡一再解释,这是自己的儿子得了急性传染病,才瞒过敌人侥幸逃生 。令人悲痛的是有难以计数的联大师生,在敌人残酷的扫荡时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仅在校史中有记载的就不下30余人。这其中有杨开慧烈士的侄女、有掩护同志转移而坠崖牺牲的杨展 、有宁死不屈的女干部江真、还有和敌人空手夺白刃殊死搏斗的曹成贤······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华北联合大学随我军进驻张家口,由中央局直接领导,进入了全面恢复时期。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悍然向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1946年9月,华北联大随我军撤出张家口,迁移到河北束鹿农村办学两年。1948年2月转到石家庄市附近的正定县城,公开恢复了华北联合大学名称和各学院的名称。

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史和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有人评价华北联合大学是“中流砥柱”。因为她亦教亦兵,担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林迈可教授这样评价:“中国的抗日根据地,有一批国内第一流的、著名的学者、教授,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办大学,同人民一起战斗,这是历史的奇迹”。因为她扎根中国,生动践行党办大学的“人民性”,联大师生积极参与争取和平民主事业的各项工作、持续开展大生产运动、多次参加边区土改工作、在宣传党的政策和动员群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还因为她薪火不灭,培养涵育了一群“大先生”。这里有革命理论家、著名教育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诸多学科领域的奠基人和创始人成仿吾、江隆基、何干之、周扬、宋涛、胡华、黄达等;有文艺战线的轻骑兵、新中国文化艺术界的中坚力量、人民艺术家郭兰英、王昆、陈强等;有著名的作家丁玲、艾青,孙犁,贺敬之等;有美术家沃渣、江风、彦寒、古元等;有音乐家吕骥、周巍峙等。


1948年5月,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华北大学存在时间并不长,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她创造了独有的辉煌。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华北大学学生组成多支团队参加开国大典的游行。吴玉章校长受邀参加了开国大典,与毛主席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了部队的分列式、天空中的空军战机和群众游行队伍。

华北联合大学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所高等学校,有“解放区最高学府”之称。学校下设四部两院,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培养了2万余名干部。中国人民大学之外,华北大学还培育了包括人民日报、解放军画报、北外、北理工、中国农大、中戏、中央美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人艺等大学和团体,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摇篮”

1949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在华北大学的基础上成立新中国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这所人民的大学终于以人民命名。时任国家副主席刘少奇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办起来的第一所新型大学,将来许多大学都要按人民大学的样子办。”中国人民大学结合中国情况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成为全国高校学习的楷模。

建校初期,中国人民大学着重发展与国家建设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开创了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众多第一。许多学科是在人民大学诞生和发展起来的,许多的课程第一本教材是在人民大学编著、编译出版的。同时,人民大学还承担了全国文科师资的培养任务。人民大学的办学方向也得到了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习仲勋就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办学方针问题回复了校党委书记胡锡奎的信。当时写信的背景是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信中谈到了人大暂不办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学科,以及与财经学院、北京大学合并的问题。财经学院是刚刚由北大、清华、燕京、辅仁4个学校的财经老师合并重组的,于1953年并入人大。同时并入的还有山西大学财经学院,这一切都大大充实了学校的经济学力量,奠定了人大经济学在国内的龙头地位。文化大革命前,国家曾三次确定全国重点大学,人民大学始终位列第一。

华北联合大学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六所高校的前身,诞生于抗日的烽火里,成长于艰难困苦中,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奠基立业,为民族解放与国家发展培育栋梁。生于斯,长于斯,是红色基因的传承之地。是争取文化血脉,文化历史资源的重要载体。

阜平县台乡乡党委书记辛金亮说:“中国人民大学来平房村兴建纪念馆,为广大的教职员工和莘莘学子以及参观学习的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思政课堂和具象场景。我们希望并欢迎从这里走出去的其他大学,团体和文化机构,都回我们平房村来,常回家看看,寻根问祖,追本溯源,兴建自己的纪念馆,整体的还原华北联合大学的原址风貌,不忘初心、不负时代、不负韶华。让华北联大师生在国家民族危亡关头的战斗、学习、报国精神和历史贡献走出河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我们从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的资料科科长栗静和宣教科科长周慧敏那里了解到一个故事。2019年11月7号,石家庄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的王律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校史馆的馆长贾铁英一行人到,参加《人民的大学》翻印座谈会,谈到了华北联合大学的故事。贾铁英馆长非常意外和惊喜,当即和纪念馆的同志们来到平房村寻找华北联合大学的旧址,收获满满,惊喜连连。之后,中国人民大学先后派出了由副校长杜鹏和靳诺书记分别带队的两支寻根考察队伍,决定出资修建了今天的华北联合大学展览馆。

2021年10月15日下午, 由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与富平县人民政府联手打造的“华北联合大学文化记聚落”启动仪式在阜平县台峪乡平房村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保定市委书记党晓龙,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赵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丹、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徐永胜、保定市委副书记、市长闫继东,中央美术学院代表教务处处长孙韬,阜平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占祥共同启动文化聚落。保定市委常委、秘书长侯晓平,保定市副市长杨伟坤,保定市政府副主席、市政府秘书长王保辉,联大领导的后代及联大校友会领导,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邸英等县领导出席了仪式。

山村的夜晚降临了,热情的主人把我们迎进了华北联大驿站,奔波了一天,呛了一天大风,一身尘土的我们,终于到了可以休息的安乐窝真是宾至如归。这个能满足100~120个人食宿的华北联合大学驿站,虽然比不上都市里的豪华星级酒店,却有着豪华都市里看不到的淳朴热情,乡村田野,温馨安宁和诗情画意。餐桌上地道的农家风味饭菜,香气四溢,令人大饱口福,于宾主言欢一个高潮,接着又一个高潮的氛围里,吃的那叫一个“肚儿歪”。

夜深了,卧在床头仰望着窗外的璀璨星空,浮想联翩。天空中闪烁的星光,像先辈们的眼睛注视着今天的我们说,阜平是一块红色的热土,是英雄辈出,热血儿郎战斗过的地方,还有许多红色的文化印记,需要我们铭刻在心: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毛主席旧居、成仿吾旧居、邓拓旧居、晋察冀日报社(1948年6月15日,《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的《人民日报》合并为华北局《人民日报》)、晋察冀画报社(1948年5月《晋察冀画报》与原晋冀鲁豫军区的《人民画报》合并为《华北画报》,1950年9月1日改为由因为军委总政治部领导的《解放军画报社》)、这里是毛主席、党中央提出“五一口号”的地方,新中国的第一套人民币也诞生在这里·····

2004年,在马兰村儿出生的邓拓之女邓小岚,又回到了守望着,牵挂一生的地方——马兰村义务支教。她为马栏村的孩子们募集乐器,教授音乐,组建合唱团。十几年间,一批一批孩子走出大山,站上更大的舞台。2022年2月4日,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44位来自太行山深处的孩子用天籁之音演唱了希腊语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这群在鸟巢体育场内唱响世界的孩子们背后,是默默耕耘实际的无私奉献的音乐教育志愿者邓小岚。十几年来,她每年数十次往返于北京和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马兰村,为改善当地孩子的读书环境,让山里的孩子感受音乐的美好而尽一份自己的爱心努力。邓小岚因此被评为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了龙泉镇骆驼湾村的困难群众,习近平总书记盘腿儿坐在顾宝青家的土炕上,摸了炕上的铺盖,吃了锅里的土豆,问了顾宝清和老伴吃的药,还鼓励吴宝青家的小孙子要好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说:“阜平和阜平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2012年12月29日晚上,在阜平县那间简陋的会议室里,总书记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在这个简陋的会议室里,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打响了让800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攻坚战,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脱贫致富的光辉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