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1898—1968),长沙县人,原名寿昌,话剧、戏曲、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等,多才多艺,著作等身。中国现代戏曲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他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他还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其主要著作有《田汉文集》(1至16集)等八十余种。
田汉,长沙县果园人。1916年从长沙师范学校毕业后,赴日本留学,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暑假回国探亲,和表妹易漱瑜(舅父易象之女)订婚后又同赴日本。1922年回国,在上海中华书局当编辑。在日本时,田汉受日本新剧运动的影响,开始对戏剧文学进行研究,并对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回国后,他陆续创办了南国剧社、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电影剧社,接办了上海艺术大学等,还先后主编了《南国周刊》《南国月刊》等。从1922年开始酝酿到1930年“南国剧社”遭到查封被迫停止活动,前后将近8年,田汉统称之为“南国艺术活动”。这一运动以戏剧为主,同时又综合了电影、音乐、美术与文学。田汉始终是这一运动的领袖。在“南国”这面旗帜下,各路豪杰会集,如早已知名的欧阳予倩、洪深、徐悲鸿等,还有后来成为大家的戏剧家陈白尘、郑君里、金焰,音乐家冼星海、聂耳、张曙,美术家吴作人等。在这期间,田汉创作了大量的话剧新作,如《获虎之夜》《苏州夜话》《名优之死》《湖上的悲剧》等。因此,赵铭彝先生在《南国社种种》一文中称:“中国之有新戏剧当自南国始。”夏衍说田汉是“中国的戏剧魂”,曹禺说田汉“是一部中国话剧发展史”,而其好友郭沫若则称田汉“不仅是戏剧界的先驱者,同时是文化界的先驱者”。
田汉从1910年到长沙城求学,在长沙的6年时间共进了3年学校,即长沙选升学堂、长沙修业中学、长沙师范学校。在修业中学时,不到13岁的田汉还曾参加过湖南军政府援鄂的学生军。据田汉母亲回忆:“他头发剪短了,穿着学生军的制服、皮鞋,打着绑腿,精神抖擞的,俨然是个小军人了。”
1938年1月,田汉在长沙创办《抗战日报》,自任社长,廖沫沙任总编辑,王鲁彦负责副刊。据廖沫沙回忆,《抗战日报》每日一张,四开版,报头《抗战日报》四个字横列。“版面是:第一版登重要的文章和抗战的要闻;第二、三版登抗战的宣传文章;第四版登国际新闻。正文用新五号排字。”作曲家张曙也曾在报社工作过,还有就是后来以《万历十五年》闻名的大学者黄仁宇也一直在报社协助工作,一直到报纸停刊。在长沙的抗战史上,田汉和他的同人们所创办的《抗战日报》无疑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田汉在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名气很大,二十世纪末,岳麓书社出版了一套“二十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其中就有一本《神州一代戏剧魂———忆田汉》,全书分六个部分刊登了八十余位各界人士的回忆文章。“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只要是有良知的中国人,谁都不会把他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