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打的局面,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三、四渡赤水战役粉碎了国民党的狂妄计划,为红军北上抗日铺平了道路
遵义会议以后,蒋介石为了阻止红军北上抗日,对红军进行大规模围剿,企图将红军围歼于川、滇、黔边境地区,让毛泽东作第二个“石达开”,让红军重蹈“太平军”的覆辙。当时敌军累计40多万人,我军3万余人,敌我力量对比极其悬殊。面对异常严重的敌情,摆在中央和中革军委面前的首要问题是保存实力,求得发展,待机歼敌。
毛泽东从全国政治大局出发,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妥善处理了战争的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大”方向与“小”方向的关系。1935年1月19日,毛泽东决定主动放弃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创建革命根据地,领导全国的抗日运动,从而确定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方向。对于这个问题,当时红军内部有许多同志不理解,现在有的同志对这段历史也有模糊认识,认为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红军来回周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作战行动没有计划、没有方向,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最后实行北上抗日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认识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实践证明,四渡赤水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必经阶段,北上抗日是四渡赤水的必然结果。
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使原来的消极行动变为推进中国革命发展的洪流,使原来的战略退却变成了奔赴抗日前线的伟大战略进军。正如毛泽东所说:“大方向在一个时期中是不变更的,然而大方向内的小方向则是随时改变的,一个方向受了限制,就得转移到另一个方向去。”从全局来看,北上抗日是大方向,是革命的根本问题。从局部来看,四渡赤水的过程经历了很多小方向的变化。从一渡赤水到南渡乌江再到巧渡金沙江,前后历经3个多月,小方向多次变更。敌人以为我要过江,而我却折回;敌人以为我要向西,而我却向东,仅赤水河就来回四渡,这是敌人万万没有想到的。实践证明,四渡赤水战役中小方向的变更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保证了红军北上抗日这个大方向的实现。
在四渡赤水和南渡乌江、北渡金沙江,转战几千里的过程中,共进行大小战役战斗40多次,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10个团,共计1.8万余人,最终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川、滇、黔的计划,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红军北上抗日铺平了道路。毛泽东对广大的指战员说:“我们的行动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不是太平军,我和朱德也不是‘石达开第二’,蒋介石的意图又打错了。”从大方向上看,四渡赤水战役吹响了红军抗日的号角,预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必然灭亡,胜利必然属于中国人民。
四、四渡赤水战役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军心,培养了不可战胜的战斗精神
在四渡赤水过程中,为摆脱敌人的重兵包围,中央红军与敌人进行了频繁的战斗和大踏步的回旋转移。在物质条件极差,自然条件恶劣,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红军内部出现了消极悲观的情绪。时任红一军团军团长的林彪,就对红军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理解,认为红军走“弓背路”,造成“部队疲劳”,“这样会拖垮部队”。红军内部士气不高、思想不统一、消极悲观的情绪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危及革命的前途。
在四渡赤水战役过程中,红军注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以统一全军思想,凝聚军心。遵义战役就是一部极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整个战役共歼灭和击溃敌两个师又8个团,俘敌2000余人,取得了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遵义大捷后,红军举行了隆重的祝捷大会,广大指战员看到了遵义会议前后的巨大变化,激动地说:枪是昨天的枪,人是昨天的人,昨天打败仗,今天打胜仗,这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