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1月2日,郭沫若以古稀之年来到建阳考察。博闻强记的郭老深知“建阳乃考亭故居,汇道学渊源之地,五经四史泽满天下,世号小邹鲁”,“建阳为朱子倡道之区,沧洲竹林,春风化雨,蔚起人文。考亭教泽之遗足嗣东鲁曲阜之徽,乃称南闽阙里”。
11月2日上午郭老偕家属并秘书和军医一行,下榻在原建阳县委的办公楼。用完午餐后,他在原建阳县委办公楼二楼南向里间稍事休息,便与当地同志谈起了建阳的古迹保护问题,关于建阳的历史文物,郭老如数家珍。
宋代的建阳为东南文化中心,书坊麻沙刻版称“建本”,书坊麻沙二镇享有“图书之府”的盛誉。建阳书坊印刷的历史,在中国古代雕板印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县文化馆送上一方清朝建阳书坊红梨木雕板供郭老鉴赏时,郭老对这方长29.7宽21.7厚1.5厘米的木雕板极为赞赏,并辨明扉页的版文为:“光绪丙戌秋,重镌潭阳蔡氏九儒书,卢峰书院藏板”。建阳书坊印刷业的兴起始于北宋时期,距今已远达八百多年,随着时间推移,沧海桑田,井的故址废而不存。经文物调查,只留一处“积墨丘”故址。
此行郭老还询问了建窑黑釉瓷器——“建盏”的恢复试制,和建阳水南桥头的“谢叠山卖卜处”石碑的保护问题。
午后,原建阳县委书记郭志山请求郭老题词留给建阳人民作永久纪念,郭老慨然应允,欣然命笔,于素宣上挥毫,在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内,写下条幅一轴,楹联一对。
郭沫若书写的条幅题为《游武夷泛舟九曲》。
诗云:
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凌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郭沫若在这帧条幅之左题款曰:“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一日游武夷泛舟九曲作此”。这首七律借景抒怀,把作为武夷胜景的“九曲溪”描写得洒脱幽雅,为我们展示出一幅由“丹山碧水”构成的天然的水彩画卷。九曲溪盘绕于武夷山中,长约十五华里,山挟水转,水贯山行。溪的对岸,有天柱、对晚、更衣、仙迹.太姥诸峰岩,在群峰环抱之中,谷深壑幽。泛游九曲,古代六朝年代顾野王曾惊叹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美哉河山,真世人所希觏”。这首七律首联说的是九曲棹歌最早是朱熹与辛弃疾同游九曲时所写。第二联“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重在写“山水”——峰岩左右,森竹林立,一片葱茏,绿映溪中,清流碧水,幽静典雅。不仅写它的“绿化”,还写出它的“香化”,甚至“净化”。第三联“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重在写“岩”,一千岩万岫,竞秀争奇,峰峦迭断,凌峥错落,突兀壁立,森锐挺拔。武夷奇观向来有“三三”“六六”之胜。“三三”指九曲溪,“六六”指三十六峰,这是诗人郭沫若概而言之之形容,实有九曲湾、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七十二洞、一百零八寺院。此联借写九曲与三十六峰,概括尽气势巍峨、千姿百态的武夷胜境之全貌。此诗末两句写泛舟游九曲引起诗兴。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郭沫若写的“大块多诗意,扁舟一杯酒”的意境。从星村“九曲”乘竹筏入水,顺流而下,止于“一曲”大王峰,十五里水路费两小时,一叶扁舟,轻筏凌波,看不尽峭壁、烟云、虹桥遗迹、船棺残骸,听不尽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地上英雄、天上仙女的口碑流传,真是诗情画意,不禁使人勾起无限的诗思。
郭老写的楹联属集引类,上联引自毛泽东同志《清平乐·会昌》,下联引自《沁园春·雪》中的名句。
对联曰:
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从名家诗词文赋中的名言警句摘句集联,称为“集引”。它,按对仗要求,组成新的一联,既保留了原有字句,又赋予新的意思。引文集句,古往今来颇多匠心之怍。郭沫若的这对楹联:右联为“风景这边独好”,左联为“江山如此多娇”,正中配上条幅“游武夷泛舟九曲”,武夷九曲,既是“江山”,又是“风景”,丹山之“娇”,碧水之“好”,尽在其中,贴切自然,匠心独运,意境融洽,双璧联珠,可称为集引楹联之上品,表现出了郭老对毛泽东诗词的敬佩之情。
建阳县委对郭老这一手迹极重视,曾派专人到上海装裱。该手迹在十年浩劫中下落不明。“文革”结束后,经县文化馆多方查寻,终于在原县委办公楼下的杂物堆放室的角落里觅得。为了保存这三件历史文物,特委派专人送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精工装裱,修复一新。诗轴一件(直书,56字分三行作行草),原件长200厘米宽49厘米;楹联二件(直书,左右成对)各长200厘米宽41.6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