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七月一日,是建党节,而今年也是香港回归中国25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跟随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暑期实践队的脚步,我们云参观了河南省信阳市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开展了一场震撼心灵的参观学习活动。
纪念馆整个建筑以红色为基调,以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千”字为建筑造型,全面系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信阳厚重的革命历史,反映了战争年代老区儿女创造的光辉业绩。
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大别山区牺牲了近100万人,按照鼎盛时期鄂豫皖根据地的350万人计算,每3到4人中就有1人献出了宝贵生命。在这近100万革命烈士中,留下姓名的只有130351人,其中湖北省牺牲59317人,河南省牺牲31748人,安徽省牺牲39286人。仅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新县,就有5.5万人为革命献身,留下姓名的只有11057人。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大别山军民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动人诗篇。
在蒋介石下令对根据地进行清剿,提出“血洗大别山”的口号,并在根据地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后,大别山区党的领导一直在坚持,红军的斗争一直在坚持,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一直在坚持。
在残酷的斗争中,苏区产生了党政军合一、灵活机动、使敌人难以对付的武装工作便衣队。便衣队是鄂豫皖苏区的一大创举,一般由5-10人组成,他们熟悉民情、敌情、地形,扎根于群众之中,担负着为红军筹粮筹款、搜集情报、掩护红军伤病员等任务,被群众称为“流动的苏维埃政府”。便衣队处处为群众着想,因而也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便衣队得到了保存和发展。到1937年春,鄂豫皖边区的便衣队发展到82个,共600余人,遍布鄂、豫、皖三省22个县,成为党和红军联系群众的桥梁。
在长期斗争中,红军与人民群众结成鱼水般的军民关系,群众为了掩护红军伤病员,创造性地发明了多种以夹墙为掩护养伤的办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箭厂河乡的段冲夹墙。它建在房屋密集的村庄中间,门用几块土坯垒好或用衣柜挡住,这样伤病员就可以在夹墙里安心养伤了。原福州军区政委詹化雨将军当年是手枪团团长,负伤后就是藏在夹墙里,经群众精心护理,伤愈后归队
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我们深切感受鄂豫皖人民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别山红旗不倒”的革命气概。我们青年一代,要积极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继续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地珍惜今天得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