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乌金人生 如歌岁月(图)
2022-07-01 15:56:09
作者:冯诚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序一

    乌金人生  如歌岁月

    冯诚

    屈指算来,与靖安相识,已有46年的光景了。

    46年,岁月如歌,曾经的矿工底色像年轮一样永远镌刻在我们身上;46年,时代厚爱我们,让我们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愧悔。

    如今,我们都已离开各自心爱的跑道,进入一种宁静平安而自由闲适的生活状态。这看似平淡无奇却也来之不易的人生后半场,对于志存高远的靖安来说,相信依然会书写出不同寻常的精彩。而这本书的出版发行,本就是他人生财富对后来人、对社会的又一次变现。

    (一)

    1975年底,我从家乡临洮县招工到了原甘肃省靖远矿务局红会五矿,当了一名采煤工人,从那时起,便和同是矿工的靖安相识相交。我们是同龄人,同样的20岁年华,同样的志趣爱好,让我们彼此欣赏,相识恨晚,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读书。没过几年,他参加成人高考,也如愿考入兰州大学,又和我成了校友。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定西地委组织部工作3年半时间,而他继续在矿山学习工作,越干越好,期间还专程到定西来看我。后来我进入新华社工作,辗转几个省区,与他见面的机会很少了。但我一直关注着他的发展和进步,钦佩他的学习能力和工作水平。他像靖远红会煤田的一块优质焦煤,始终在燃烧自己,奉献社会。他从一个普通矿工,一步步成长为靖远矿务局副局长,窑街煤电集 团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党委书记,为甘肃煤炭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几十年间,他获得了无数的工作荣誉,包括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殊荣。但无论他的岗位、身份、地位如何变化提升,他都没有忘记当年矿井下的艰难岁月,始终能淡看身外之物,放低身段,以社会底层人的视角,感悟和判断眼前的一切。

    凡靖安工作过的地方都留下了非常好的口碑,而他多才多艺的人生,也让许许多多的人艳羡不已。在这方面,我俩同样有很多共同语言:工作之余,总喜欢濡染笔墨,爱好书画艺术,以至于后来我们都有幸加入中国书协会员。

    (二)

    田靖安从事煤矿工作近半个世纪,可以说他人生最艰难、最芬芳、最辉煌的岁月,是在煤矿度过的。煤、煤矿、煤业是烙印在他身上的生命元素。他和那些打拼在社会最低层一线的煤矿工人打了半辈子交道,从条件简陋死神作伴的小煤矿时代到机械化采掘的现代煤业,一路走来,他心心念念的,依旧是那些与他一起同生死共患难的挖煤弟兄和好哥儿们……  时下,我们的社会已普遍进入了一个“电气代煤”或“煤改电、煤改气”的时代,人们正在享受另一种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用能方式以及取暖方式、生活方式、出行方式,煤炭这个曾经的“宠儿”,这个历史上被美誉为“乌金”的黑色资源,似乎被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甚至被淘汰“出局”, 昔日煤矿工人的艰辛,煤矿行业的困苦,煤炭职业的高危,或许不被今日享受富足、舒适、便捷生活的人们所认知、所接受、所赞美,不被现代产业所承继、所延续、所发扬,但不可否认,也毋庸置疑的是,它曾经是一个时代的记录,一种生活的记忆,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特别怀恋的“热门产业”,一个令人羡慕并“心痛”的特殊职业……

    今天,这本《岁月如歌——矿工之子田靖安煤业与艺术人生传记》,为我们讲述的这位主人公,就是曾经的矿工子弟、煤业工人,一个在煤炭行业孜孜追求、矢志奋斗46年的人。他曾经到过海拔4360米的祁连山卡洼掌高原矿井,下过南非一座-2000多米的矿业深井,一正一负落差达6360米。作为矿工之子,他是那个时代煤矿产业的创业者、经历者、见证人。从班组长、团支部书记到矿团委书记、采区副区长、党总支书记,到矿长、矿务局副局长、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进而成为甘肃省政协专委会副主任,从他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历程,从他汗水中打拼、拼搏中奉献的人生轨迹,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到共和国建设时期,我国煤业的一段历史、一种生活、一种精神。

    (三)

    走进浩瀚的煤海,走进那个曾经的煤矿工人,进入他的人生经历、内心深处、灵魂世界,你会对田靖安有一个客观、全面、立体的认知。

    田靖安1956年7月出生于甘肃靖远县,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他与千千万万工人、农民家庭的子弟一样,初中毕业后,还不到17岁,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矿工这一“风险职业”,开启了他的“乌金人生”。煤矿工社会地位低,作业环境恶劣,生命危险系数高,社会责任大。他硬是靠一种踏实肯干,靠一种勤奋好学,靠一种不懈奋斗,一步步从“千米井下”到“阳光地面”,将他打造成了那个时代煤矿工人的一个典范、一个标杆、一个代表。

    ——是“无私无畏”的意志,开拓了他的人生境界。改革开放以前,煤炭企业普遍科技落后,一个煤矿工人,深入千米地下黑洞,大多是靠人力和汗水开采、运输煤炭的,“生命之险”皆由上天掌握。几乎所有的煤矿工人,皆是来自贫困地区,为了养家糊口、改变命运而出卖苦力,奉献光热。他们都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无畏精神在支撑——舍生忘死,方能日日夜夜坦然下井作业,或开掘、或挖煤、或出煤,全靠传统的简易的粗放的作业方式。田靖安同工友们亦将生死置之度外,走过了一段艰苦的炼狱生活,进而出类拔萃。他是煤矿工人的杰出代表,从他身上淋漓尽致的体现了煤矿工人那种“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承受、特别能奉献”的崇高精神。

    ——是“刻苦学习”的追求,提升了他的人生高度。田靖安一生坚持学习,从未停止,从未懈怠,从不放弃。是学习改变了他的命运,是学习装点了他的人生。学习使他有了专业知识,有了先进理念,有了前瞻眼光,有了管理能力,自然也改变了他所在矿区的生产方式,改变了煤业集团的产业发展模式,进而改变了他的人生——从一个“文革”时期初中生,进而到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哲学与工商管理双硕士学位),以至到博士研究生(DBA)毕业,的的确确达到了一个令人羡慕的高度。是学习让他的眼界和境界与常人不同,看问题、待人生的思路和决策自然高人一筹……

    ——是“精益求精”的艺术,增加了他的人生厚度。田靖安大半辈子为祖国的煤炭事业奔波辛劳,殚精竭虑,但对艺术的追求与酷爱,同样伴随了他的一生。从孩童时代家庭的耳濡目染,到工作以后的发愤钻研,进而投师问道,倡导开办培训学校,教“书”育人——他不断结交文人、艺人、高人,深耕传统,精研书艺,成为驰骋书法艺术天地的佼佼者。从拿着铁锨、煤电钻的采煤工到提笔落墨的书法家,且与妻子双双取得中国书法艺术最高职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追求的人生是幸福的,奋斗的人生是幸福的,艺术的人生是幸福的。田靖安是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拓荒者,更是一个高雅书法艺术的受益者。学以修德,艺以养性,文以辅政。他的人生无疑是令人欣慰而钦佩的!

    是为序。

    作者简介:

    冯诚, 甘肃临洮县人,新华社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入选中国新闻年鉴人物。1996年12月-2016年12月先后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甘肃分社、湖北分社、江苏分社社长、党组书记。2019年3月受聘为兰州大学“萃英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出版有新闻工作专著《镇版报道的气质养成——新闻通讯采写实践与感悟》、《闻道初新——冯诚新闻作品集》;诗集《我决定,慢下来》 ;散文《低于人间1000米深处》于2017年10月获第二届“书城杯”全国散文大赛特等奖,2017年11月获中国“新归来诗人代表诗人奖”。其书法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书法报》《人民画报》《香港大公报》等数十家报刊。

    序二

    可爱可亲可敬的煤业人——田靖安煤业人生及其它

    张怀江

    经年半百煤业人生,一路走来,一路拾捡,追寻来不及的脚步,流水一样的时光,让我们一同老去,伴随半生的那个矿灯——乌黑发亮的矿灯,我们一同传递给了新的接替者——-新生代的煤业人。

    一样的煤业人生,一样的职业经历,一样的“黑色”情怀,田靖安是我朝夕相处几十年的兄弟,一位久经考验几十年的可爱可亲可敬的矿工兄弟。

    回顾过往,只想把长长的相思,丝丝的柔情,眷眷的依恋,付之素笺,让一缕缕思念,回归我们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曾经青春飞扬的年代,我们曾经灵魂放置的地方。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日旧貌换新颜。

    一段段难忘的经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次次的情感共鸣……

    思绪将我牵引到了刚参加工作时的那个正在起步建设的煤矿,那个十分艰苦的年代,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那个用激情和生命不懈奋斗的岁月。

    一群血气方刚的男子汉,世俗眼光中的“煤黑子”,被世人瞧不起的挖煤人,我眼中可爱的煤炭兄弟们——共和国的煤业人、矿业的主人翁、家庭的顶梁柱,他们为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吃了苦、流了汗,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换来了祖国建设急需的能源、速度与效益,也换来了城市和乡村乃至千家万户的光明与温暖。

    煤矿工人,也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他们,是年轻力壮的汉子。

    他们,是采掘光明的壮士。

    他们,是奉献生命的英雄。

    埋头苦干,他们的年轻血液里流淌着奋斗的能量;

    生死度外,他们用集体的力量彰显了高贵的品质;

    慷慨包容,他们凭非凡的意志铺就了光明的前景……

    是煤矿工人,一群看似微不足道、五大三粗、力能扛鼎的汉子,用他们那一双双长满老茧的、粗糙的、有力的,从来没有洗干净过的却比很多体面的人都干净的手,创造了那个时代——-一种巨大的社会财富,给了偌大一个中国以光和热。

    抚今追昔,难以忘怀,每每想起,总让人五味杂陈、泪流满面,煤矿工人也和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一样,但他们却经历了非同寻常的的劳动与生活。

    曾记否,那山坳土坡上的一座座坟茔,已是白云缭绕、草木萋萋、寥落寂静。那是一个个为祖国煤炭事业而牺牲了的年轻矿工生命的巢穴,如今还在风雨中遥望着山下的煤矿,一茬接一茬开采光明的工人兄弟。

    倾听心跳,那漆黑的矿井,那满脸煤灰的人群,至今仍留在我们灵魂的深处,定格在时代发展的史册上,给当代的乃至后来的人们,以无尽的追忆与思索。

    每一次到曾经工作过的矿区,我都捧土为炉,折枝为香,庄严地祭拜如乌金一样长眠于地下的矿工兄弟。他们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尊重的。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一方面国家建设急需大量的能源,一方面我国的煤矿机械化水平还不高,采煤工艺还比较落后。煤矿生产基本上处于拼材料、拼人力出煤的状况。自力更生办矿、艰苦奋斗创业是煤矿企业叫得最响的口号,也是大家心目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凡是经历了煤矿开发建设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和相同的结论,那就是今天的现代化矿区都是几代煤矿人苦出来的。煤炭燃烧红彤彤的火焰里倾注着矿工的心血和汗水。靖远矿区开发建设时,当地有这样几句话形容矿区:“山似和尚头,有河无水流,一日分四季,风沙昼夜游。”在这样一片土地上要建一座煤城,谈何容易。但就是靠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和满脸黝黑的矿工兄弟,毅然向这不毛之地开战。期间,多少酸甜苦辣、多少风雨交加、多少泥泞坎坷,没人算得清,没人记得住。困难踩在他们脚下,艰险他们抛在脑后,硬是挺了过来。每当想起他们艰苦奋斗的情景,真是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矿区开发建设过程中,矿工们相互勉励,加油鼓劲,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活着干,死了算,拼死拼活建靖远”。这是当时矿工们建设祖国、开发矿区的忠心和决心。这是一种多么朴素而又圣洁的精神境界!后来,人们又把这种精神概括为当时的五种精神,这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姬三龙”精神;人拉肩扛的精神;枯河取水的精神;一口大锅闹革命的精神和干打垒的地窝子精神。进入90年代,随着石圪节精神的再一次叫响和企业文化的出现,矿区又把这种精神凝练为十六个字“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实干进取,争创一流”,这就是现在的企业精神。这种精神是几代煤矿人创造的,又伴随了几代煤矿人。

    田靖安就是从矿区上马开发建设之初走进矿山,融入矿工队伍,和矿工兄弟们一起摸爬滚打,以幼小的年龄和瘦弱的身体开始拼搏、开始奋斗的。他从最基层的工人岗位干起,一步一个脚印,以少有的蛮劲、犟劲,工作中从不示弱,从不服输。组织上凭他出色的工作成绩和能力,一步一步把他推选到基层、中层和矿处级领导岗位,直至煤业集团的最高领导岗位,最后从甘肃省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休。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个人的成长,艰苦的经历也是一笔十分可贵的财富。艰苦的环境,磨炼了他顽强的性格,艰苦的工作,练就了他战胜困难,一往无前的韧劲和本领。和矿工兄弟打成一片,形成了他对基层工友的深厚感情。谦虚谨慎,为人和蔼,同情弱者,乐于助人,也是他很突出的特点。不仅对工友生活上关心,更注重从精神层面给大家排忧解难。他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写诗、书法都有很深的造诣。可以说,是煤炭这个艰苦的行业和环境,历练了他的优秀品质,成就了他的辉煌人生。

    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煤矿工人从事的工作,事关国家经济建设、能源安全与人民生活,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理解、尊重和爱护,如何让曾经为煤炭事业奉献了青春、成年乃至一生的矿工,享受社会、企业和亲人们的关爱,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乃至老有所为?

    煤炭被誉为黑色乌金、工业食粮、家庭暖宝。进入二十一世纪,甚至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生产生活必不可缺的能源之一,更是国家工业发展的稳定基石。正是这种特殊需要,才有了煤炭是工业食梁的称谓。其实,每名煤矿工人都是一块煤。我是一块,你是一块,他也是一块,众多的煤块堆积在一起,才有了工业发展所需的煤炭。

    中国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大的产煤国,已连续十多年每年出产38亿吨左右煤炭。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11000多个煤矿,有700多万煤矿工人,每天有200多万人在地下作业。

    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比我国煤矿的产量大,而且煤矿数量最多。煤炭工业对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煤矿工人对社会的付出也是巨大的,它支撑了我们国家70%的能源供给,没有煤炭,我们将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

    田靖安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从煤矿工人成长起来的厅级领导干部,我曾经是他的领导,一同工作生活了几十年,情同师弟,视他为至爱弟子、患难工友、生死相依的朋友。

    他的一生足以代表煤矿工人的真实经历,映照着所有煤矿企业的生产生活环境,反映了煤矿工人的艰辛劳动生活,彰显煤矿工人的高贵质朴品德和舍生奉献精神。

    田靖安功莫大焉,善莫大焉,德莫大焉!我为中国煤业有这样的杰出代表深感欣慰!

    《岁月如歌——矿工之子田靖安煤业与艺术人生传记》一书,用如实的笔法,细腻的笔触,史诗般的语言,叙写了田靖安的煤业人生及其艺术人生,同时也忠实记录、生动呈现、热情讴歌了煤矿工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他们创业、建业、兴业的心路历程,树立了一代煤矿工人可爱可亲可敬的形象,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展现了历史上特别是共和国困难时期中国煤矿工人的最真实、最深刻、最朴素的一面,让今天的人们真正了解那个时代的矿业、矿业工人,着实令人欣喜。

    反映我国煤矿行业、煤矿工人的专著很少,不失为一个讴歌煤矿工人的“善本”,值得道贺!但愿这样的“善本”多出些、再多出些,让我们及我们的后人永远记住过去时代的那一群煤矿工人。

    是为序。

    2021年12 月2 日 于 兰州

    作者简介:

    张怀江,甘肃张家川县人,大学学历,高级政工师。先后任甘肃煤炭第二工程处办公室副主任,靖远矿区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靖远矿务局办公室副主任,红会一矿党委副书记、书记,靖远矿务局党委副书记、书记,甘肃  省煤炭工业局党委副书记(正局级),甘肃煤矿安全监察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兼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正局级)。先后任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省循环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省煤矿安全技术协会会长。  先后撰写《加强煤矿安全监察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等10多篇文章,分别刊登在《甘肃日报》《党的建设》《中国煤炭报》等报刊杂志上。  先后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经贸委、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被甘肃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省国防教育委员会授予“全省国防教育十佳个人”称号。先后荣获全国煤炭和省煤炭工业总公司“优秀政研干部”,甘肃省煤炭系统劳动模范。

    序三

    人生的三维掘进——从煤矿深处走向高雅书艺的田靖安

    翟万益

    认识田靖安是在上个世纪,那时他在靖远矿务局做领导,我在省书协工作,由于书法缘使我们有缘走在了一起,随着时间的延伸,友谊也在不断的加深。

    初见田总,给人带来的印象是平和温暖,没有一点领导的气息,和工人没有什么两样。因为对书法艺术的虔诚,他对我们这些书法人特别的尊敬,这样我们在交往中就少了不必要的戒隔,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到现在已经说不清去了多少趟靖远矿务局,每一次去都是因了书法这件事由。说起田总这个煤炭人和书法的结缘还有一个很长的话头——那还是他上小学的时候,他的老师马积森就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书家,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对书法的特别爱好。后来他把这样的一个兴趣自然的带到了工作单位,从矿井回到地面,吃完饭就开始练字,一天天的进步,使工友们看得十分眼热,好多的年轻人都跟随他操起笔来开始练字了,一传十、十传百,整个矿井除过生产和休息外,练习书法成了一种风气。这时马积森先生也由靖远矿务局一中调到了局工会,他多年播下的书法种子到处开花,整个靖远矿务局各个煤矿都有很多酷爱书法艺术的书法爱好者,老马因势利导,及时成立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靖远矿区分校,之后田总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安排了校室,安排了授课时间,创造了授课条件,学员加上爱好者,形成了一个上万人的队伍,每个矿井都有授课点,那个轰轰烈烈的局面,使人十分感动,这个活动是持续的,从没间断,几个矿每年都要举办一次书画展,最多的则是王家山矿,连续办了二十二届,我曾兴奋地说,你这个矿的书法展比中国书协还多,全国都象靖远煤矿,我们就成了一个书法强国了,实际上靖远煤矿那时已经成为甘肃书法的重镇,其中田靖安同志是起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

    二〇〇一年“五一”前夕,我构想搞一个大型活动,主题是“把先进文化送到先进生产力代表手中”,内容是在“五一”前夕组织一百个书法家,带来300张书法作品,送给一百位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地方选在了兰州市中心的东方红广场主席台,书法家队伍由书协组织,劳模队伍联系省总工会,构想好了,首先想到的是田总,和他商量.他感到这个活动政治站位高,具有超前性,是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创造性活动,十分赞同,主动充实我的构想,提出把靖远矿务局的秧歌队、鼓乐队、彩狮队都调出来,劳模不够就在矿务局选50个补足,这实际上成了书协和靖远煤矿联办的一场大规模活动。

    记得那天天气十分晴朗,主席台的大红横幅、竖标、气球在太阳的映照下分外鲜艳,靖远煤矿的队伍早上五点集合,田总带队浩浩荡荡的开到了东方红广场,一时锣鼓喧天,书法家一字排坐在主席台上,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占了大半个广场。一个老人家说,在兰州住了这么几十年,头一次看见书法活动搞的这么气派。副省长李重庵、省文联张炳玉书记亲临现场讲话,对我们这次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当书法家把自己创作的散发着浓郁墨香的一张张作品递到劳模手上时,那种欣慰和满足溢满了劳模脸庞,这个场景至今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书法家赠献完带来的作品,又现场挥毫泼墨,不仅劳模得到了好几张作品,许许多多的市民也排队获得了作品,大家皆大欢喜。主席台上书家们挥毫献艺,广场上管弦队、锣鼓队、秧歌队、彩狮队各显神威,热闹非凡,一场书法盛会成功空前。活动结束后,我和田总计划,准备组织几个书法小分队到全省各地去活动,“把先进文化送到先进生产力代表手中”成为一种持续性活动,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最后这个提议以搁浅而告终。

    记忆较深的一件事是给马积森先生挂匾。由于和靖远矿务局这份情缘,最后归结于个人的友谊,我为马积森先生写过长诗,但感觉到对一个在煤矿上奋斗了一辈子的书法人,还是表达不了我个人的这种深厚感情,我寻思给马老挂一个匾来表达我的这份深厚心意,写匾刻匾都容易,我很容易办到,那怎么挂呢?单枪匹马还真不是那么回事,我又想到了田总,那天我们拉上大红匾,请上好友冯树林、张平生等人,到了平川,矿务局的老人手都到了,十分热闹,靖煤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续彦生到场,工会副主席路有成主持挂匾仪式,冯书记,田总和我都表达了我们要想说的心里话,还组织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在田总的张罗下,我的“书法功臣”的匾终于挂在了马老的创作室里,张平生深为马老的事迹所感动,后来还写了一万多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为马老的人生重重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么几十年,田总对书法事业、对我个人就是这么悉心帮助,有了事提出来,没有不尽心尽力帮忙的。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牢记青春使命 传承红色基因——大关县木杆中学师生走进康富明故居教育活动(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牢记青春使命 传承红色基因——大关县木杆中学师生走进康富明故居教育活动(组图
·特稿:黑茶山四八烈士纪念馆纪念秦邦宪(博古)同志诞辰115周年暨“喜迎二十大,奋进新
·特稿:彭州市敖平镇政府退休老干部、事业单位人员集体唱红歌,看表演,庆祝建党101周年
·特稿:传承红色基因 助力老区发展(组图)
·特稿:颂党
·在黎明前启航(组图)
·特稿:庆“七一”建党101周年
·特稿:庆“七一”建党101周年
·特稿: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特稿:重温入党誓词 永葆党员本色——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零一周年之际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特稿:乌金人生 如歌岁月(图)
杨东:牢记青春使命 传承红色基因——大关县木杆中学
特稿:牢记青春使命 传承红色基因——大关县木杆中学
贺彦东、尹拯山:黑茶山四八烈士纪念馆纪念秦邦宪(
特稿:黑茶山四八烈士纪念馆纪念秦邦宪(博古)同志
王允瑜璘:走进洛八办,温红色记忆,受精神洗礼(组
李温馨:继承叔衡精神,做高风亮节之人(组图)
丁穆松:彭州市敖平镇政府退休老干部、事业单位人员
特稿:彭州市敖平镇政府退休老干部、事业单位人员集
胡遵远:传承红色基因 助力老区发展(组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