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年二月二日——三日)
要努力搞好新书目的创作。新书到群众中去演出,会受到欢迎的。有人说,新书不受欢迎,因为说新书一开头就知道结局。《岳传》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唐伯虎点秋香”(1)大家也很熟悉,为什么要听呢?还是艺术加工的问题。
新书开始时不要怕短。传统书是经过了不少艺人加工,慢慢变长的。《白蛇传》中有一回书,说许仙吃馄饨和撮药,说了四十五分钟。艺人为了吃饭,“卖关子”(2),加了不少东西。不要怕短,有了短的就会有长的。新书目才说了不久,开始时粗糙一些是难免的。好比拉面条就是由粗到细的。新书有三分好就鼓掌。新书经过不断加工,会好起来的。要扶持新书,对创作新书的人,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现在唱的俞调(3)和俞秀山唱的不会一样了。马如飞的马调(4),分了好几派。这是后人的加工。对新的总要多花点力量扶持。
现在,唱的新开篇不少,但没有出版,很可惜。老开篇有很多集子,新的一年出两本,不算多。一年能有二十个新开篇保留下来就很好。不能老是“西宫夜静百花香”,“窈窕风流杜十娘”(5)。
二类书内容比较健康,唱词的比重也增加了,但艺术上比较粗糙。这类书的说表差,而说表是评弹的重要手段。说表主要用于人物的心理描写。说表好。塑造的人物才给人深刻的印象。唱也要用说表把它连起来。传统书目中,往往唱四句停一下,唱两句停一下,听起来,没有大段唱词来得有劲。唱的比重增加,这种趋势受到听众的欢迎。唱开篇成了一种独立的演出形式,也很受欢迎。当然,有的书可以唱为主,有的书可以说为主。为什么评话发展慢了,弹词占了上风,总有原因。评话是不容易学的,我们要保存它,就要发展。
传统书目要整理。书目都要记下来,可以先录音,再翻成文字本。然后分别处理,分为不用、大体可用、用小部分几类。老艺人可以参加整理工作,当顾问,或当小组长。噱头不可没有,又不可滥放。没有就干巴巴,需要有,但又要严肃认真。评弹具有教育作用,要考虑影响。干巴巴也是缺点,应该是既严肃又活泼。穿插和噱头是要的,以前是滥放,现在又稍失之于拘谨。听众出了两角钱,不是来上政治课,作报告也要讲点笑话。
学传统书,可以全部学下来。但演出要经过整理。《倭袍》(6)能不能说呢?要考虑。《双珠凤》改了以后,霍定金变为主动了(7)。整理要通盘考虑,只搞片段,不完整,先要有整部书的轮廓。上海这样做是对的。一部书不是一下子能改好的,得花几年时间。我们批评反历史主义,不是说动也不能动。把许多好事堆在金大娘娘头上(8),不一定符合历史真实。把它改掉,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这不是反历史主义。防止反历史主义是对的。中篇《厅堂夺子》(9),我是支持的,胆子大是好的。
传统书如果只剩下一截一截的,我们这一代艺人就没有尽到责任。
弹词传统书目的题材狭窄,“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新改编书目拓宽了弹词的题材。
由于艺人缺乏地理、历史知识和科学知识,传统书中不少地方有常识性错误,整理时要注意改正。要区分神话和迷信。神话是好的,但“茅山道士斗法”(10)可以少一些。徐云志说《画观音》(11)时,说原来对画观音要先画鼻子的解释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我赞成。
要提倡严肃认真的台风。上海市人民评弹团在这方面很好。眼睛不要乱动,不要油腔滑调。唱腔允许各有风格,但要保持评弹特点。侯莉君(12)的唱腔,我不反对。和尚也有吃狗肉的。
*这是陈云同志在苏州一次座谈会上的谈话。
注 释:
(1)“唐伯虎点秋香”,是传统弹词《三笑》中的一段。故事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