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七大上,陈云曾经说过:财经工作是他的“本行”。那时,陈云接触财经工作才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但他对这个“本行”却已情有独钟。后来,陈云长期主管财经工作,十分重视算账。他心里不仅有大账,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明细账。在没有计算机的条件下,算盘是算账的基本工具。 可以说,陈云一生都与算账和算盘结缘,晚年的陈云还曾戏称:“我是算账派,脑子里有数目字。”
陈云与算账和算盘结缘,要追溯到他的少年时期。初小毕业后,陈云于1917年到青浦县乙种商业学校学习珠算和记账。虽然仅仅学了一个多月,就因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回家,但由于天资聪颖,加上勤学苦练,陈云在很短时间内就基本掌握了珠算技能,还初步学会了记账。1919年至1927年在商务印书馆当学徒期间,陈云的珠算能力已相当熟练了。
1944年,陈云由中央组织部部长调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并担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在主持边区财经工作期间,陈云又开始打起算盘算起账来了。他经常召集有关人员到他的住处,围绕一个问题、一件事情交谈,边拨算盘,边酝酿考虑。边区的很多贸易、金融、财政政策就是这样产生的。在陈云的主持下,边区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就改变了贸易入超的被动局面,实现了金融稳定、财政平衡和生产发展。这期间,针对相当一部分干部轻视经济工作的思想倾向,陈云多次强调,财经工作人员“要反对大少爷作风,要精通业务”,反对“用革命的办法来做生意,大手大脚,不在乎”。他要求大家要“学会做共产党的商人”,要有“‘掌柜’态度,当家的态度”;要学会算账,“要会打算盘”,“不学会打算盘,生意就不好做”。
在陈云看来,会打算盘、会算账,是财经工作人员必备的基本功和真本领。然而,对于财经工作领导者来说,光会算账、会打算盘还不够,还要学会打“大算盘”。所谓打“大算盘”,就是要善于谋大局、谋大事,善于从战略高度考虑问题,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和症结,善于驾驭复杂形势和局面。
中共七大后,1945年9月,陈云受命奔赴东北战场。最初,陈云的主要精力是做军事工作和群众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1948年5月,陈云担任新成立的东北财经委员会主任,再次回到“老本行”。此时,陈云面前的“算盘”更大了。与陕甘宁边区相比,东北解放区不仅经济规模大多了,而且经济中工业占很大比重,城市工作成为重点。在这种新局面和新形势下,陈云审慎对待、仔细分析、筹谋对策,迅速并妥善地解决了当时东北解放区财经工作面临的如何处理新接受企业中的职工和物价暴涨这两个重大问题。由此,恢复和发展了生产,保持了经济稳定,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1949年5月,陈云由东北到达北平,开始主持全国财经工作。面对战争尚未结束、国家财政紧张、经济形势恶化等复杂情况,陈云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领导完成了平抑物价、统一财经这两件其功“不下于淮海战役”的大事。毛泽东曾为此赞之曰“能”。
不管是在陕甘宁边区,还是在东北解放区,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全国财经工作,陈云在复杂的形势面前总能妥善应对,体现出善谋大事、善于打“大算盘”的本领和气度。陈云看问题往往能够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能够看到问题的“根子”。这是他的一个重要的思维特点和思维艺术。对于这一点,毛泽东是很赞赏的。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评价陈云时说,“他看问题很有眼光”,比较“能干”。1973年,在协助周恩来抓外贸期间,陈云多次强调“我们要打大的算盘”,要有全局的和长远的观点。从建国之初直至改革开放后的不同场合,他曾多次强调要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