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米,在西北砍木头,山都要砍光;运输也是问题,每年运输量100万吨,而西安到潼关铁路的运输量不超过200万吨,光汽车工厂就够它运了。北京也不行,工厂每年钢铁需求量超过20万吨,北京的石景山钢铁厂要五六年后才能达到这个生产能力。其他地方也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经过两个月的讨论,会议最后确定,从电力、钢铁、木料、运力等各方面条件来看,中国的第一个汽车工厂只能够设在条件比较好的东北。苏联专家这才出发到东北去勘察。为了保证万无一失,1951年1月,陈云提出,开工建设时间定在1953年7月,留下两年半的时间做准备。
陈云从中得到很大启发:他说:“外行的事多了,要下决心学习。不学习,经济建设一窍不通,那就搞不成。”
经过3年时间的建设,1956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组装出第一批国产解放牌汽车,结束了中国没有汽车工业的历史。1957年10月18日,陈云来到长春,视察第一汽车制造厂。他对厂长饶斌说:这个厂我们花钱多,要好好看一看。他在一汽视察时,几乎一整天都在车间里,对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看得非常仔细。他还问到生产中的主要困难,要大家通过勤俭办厂来解决。他风趣地对大家说:苏联1945年进军我国东北时,汽车的驾驶室都是木头做的,木头总比钢材好解决吧!说完,他自己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看到我国第一个汽车工厂欣欣向荣的景象,陈云非常高兴,那神情,就像父亲看到长大成人的孩子一样。
有了这次的经验,陈云对其他建设项目更加小心谨慎,严格审核,苏联帮助设计和建设的156项工业建设项目,不少是由陈云亲自召集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干部认真审查后才决定具体方案的。
有的项目,连给中央的审查报告都是陈云亲自起草的。1952年2月4日,他在为中财委党组起草的审查哈尔滨铝合金加工厂初步设计议定书给中央的报告中,建议:“我们建设新型工厂没有经验,而过去的基本建设中已有很大浪费,因此对于每个工厂的建设计划及初步设计,应该认真地慎重地加以研究审核,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今后,各级工业交通等部门凡是建设新厂,都必须切实审查设计,决不可草率从事。”中财委党组决定:建设投资50万元以上的新工厂须报中央,较大和大型工厂的初步设计议定书须经中财委党组审核,政务院党组和党中央核准;对于设计的审核工作,应力避拖延又必须切实认真。
搞大规模的成套设备和技术、管理制度的引进,当时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在这样一次机遇面前,干部中难免出现一些急躁冒进的情绪,看到好东西就想要。陈云头脑很冷静。旧中国畸形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和巨大的贸易逆差,使国民经济对外国资本产生严重依赖性。新中国的对外经济交流贯彻的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为此,虽然面临出口创汇能力不足的种种困难和苏联全面支援中国工业化的特殊条件,陈云仍然主张要保持外汇平衡。他说:“我们必须力求不借外债。为了保持外汇的收支平衡,应压缩不必要的进口。”根据他的指导思想,新中国在外贸计划和外汇安排方面,实行“以出定进,进出平衡,瞻前顾后,留有余地”的原则。
陈云主张,压缩进口首先应在进口结构上有所选择,优先保证国家建设所必需的技术设备和重要物资的进口。1950年6月,他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讲话说:“进口什么东西,要严加管制;出口的东西要放宽尺度,凡是能够出去的东西,不管鸡毛蒜皮都可以出。这样我们就主动了。”1954年4月1日,他在外贸部的报告上批示,要尽量少出口油料、大豆等物资,大米、布匹要在小麦、棉花能进口的条件下才出口,尽量选急需的物资进口,减少非急需物资的进口。
旧中国从1873年至1947年,每年进口的机器设备从没有超过进口总额的10%。而1950年,工业装备、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