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不一定限于一个省、一个地区,也可以搞跨省、跨地区,甚至不一定限于国内,也可以跨国、跨洲。但是,无论如何要有个笼子。
“现在市场上的商品多了”,27岁的营业员王娟华代表说:“商品多了,过去凭票证才能购买的东西,现在可以敞开供应了。市场的这个变化对商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按老办法经营行不通了。”
胡立教插话说:“上海的同志有点骄傲,总觉得自己的产品好,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哈,现在是买方市场了,皇帝的女儿也不一定就能嫁得出去”,陈云笑着说:“上海的老企业多,应注意设备更新,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要进行技术改造。上海人要注意克服老大思想,要注意克服瞧不起别的地方的倾向。”
陈云认为,六五计划期间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这是今后发展工业的一条新路子。现在,有些轻纺企业在上海开花,在外地结果,反过来进入上海市场,挤上海的产品。这是好事,不要用行政手段去阻挡,要接受这个挑战,迎上去和他们竞争。办法就是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
坐在陈云对面的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委主任委员刘靖基是一位原工商业者,他对如何利用外资、加强商品出口的统一管理、搞好外汇综合平衡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还提议成立一个上海对外贸易进出口公司,吸收原工商业者参加工作。这位八旬老人的建议,反映了大多数原工商业者的爱国之情。陈云和刘靖基是老相识了。解放初期,陈云在上海最初接触的工商界人士中,就有刘靖基和荣毅仁。今天,听到这位老相识的意见后,陈云分外高兴。
“不仅上海可以吸收一些原工商业者参加咨询,我看其他地方也应这么做”,陈云说:“我在公私合营的时候就说过,那些头戴瓜皮帽,手拿水烟袋的人是经济战略家,他们考虑什么时候进货,进什么货,非常灵光,我们就是缺少这种人。有些人总认为自己好,也不好好学习,反正干不干一斤半,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是要不得的。”
刘靖基见陈云支持自己的建议,便高兴地又提出:为使我们迅速而及时地深入了解国际市场情况,应当在国外投资办几个企业,并委托外国人推销我们的产品。
对于刘靖基的这个建议,陈云没有马上直接表态,而是问坐在身旁的沈鸿:“沈鸿同志,你看搞些外国的‘康白度’(注:英文买办compradore的译音)行不行?”
“大胆试验,慎重推广,对象要选好,这有什么不行的?”沈鸿坦率直言道。
沈鸿是我国万吨水压机的设计者,当时是国家机械工业部顾问。他说,我们有些产品落后些,需要改进,但有的产品并不比外国的差,可是,有些单位总想用进口货,我看还是应该多用自己的产品。
“癞痢头的儿子——还是自己的好嘛!”陈云笑着说:“我看了你沈鸿在报纸上的文章,很对胃口。我赞成你的观点,自己试制的东西,第一次会差些,但第二次、第三次就会好些,以后会一次比一次好。”
泥城公社(注:那时还是公社组织)党委书记介绍了上海郊区农村的变化情况。他认为,推行责任制后,农民称赞国家实行了富民政策,农村盖了好多新房,现在已向二层、三层楼的方向发展。农民劲头很足,就是怕国家政策再变回去。
陈云听到这里,连连摆手说:“不会的,不会的,现在的政策不会变了,党中央不会再搞大跃进了,那种共产风再也不能刮了!”
最后,上海无线电三厂总工程师周恕谈了自己对发展电子工业的看法,上海格致中学教师高润华介绍了他们对学生进行道德和纪律教育的情况。陈云对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