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养母猪比公养好
“交换、比较、反复”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陈云非常有名的两句话。1961年,“私养母猪比公养好”的结论,就是陈云在家乡青浦县的小蒸公社进行调查,经过全面的考察、反复的探讨和深入细致的比较之后,才得出的。
那一天,陈云头戴草帽,带着随行人员查看猪圈,遇见一位老太太前来告状。陈云认得,她是自己年幼时曾在一起玩耍过的小伙伴。阿婆说:“昨晚,我的一只老母鸡被偷了。这只母鸡每天生蛋,我是靠卖蛋的钱买煤油和草纸零用的。现在鸡被偷了,不是要我的命吗?”陈云请身旁公社陪同的同志赶紧帮阿婆查找。
1952年秋,邓小平同陈云在登山途中休息
阿婆走了,有位同志在一边悄悄地嘟囔了一句:“这么一点小事,也跑来惊动首长。”
“不,我看事情一点不小。”陈云轻轻地说。
这次调查是在国家处于经济形势比较困难的背景下进行的。丢掉一只生蛋母鸡阿婆就急成这样,就因为这是她手上能攒下“活钱”以购买日用消费品的重要乃至惟一的来源,更深入地看,这说明农村社员的家庭副业亟待发展。而这势必涉及到鸡、鸭、猪等家禽和牲畜的饲养问题。特别是饲养生猪,见效快、收益高。但是必须解决“公养猪”与“私养猪”的比较问题——因为目前只允许生猪公养。
在随后的调查中,陈云对小蒸公社现有的15个养猪场中的10个,亲自逐一查看,并请调查组的其他同志看了其余几个。
在一个公养猪场,平素喜怒不形于色的陈云发了火。他看到,公养猪的饲养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喂猪时将食盆随手一放,群猪便一哄而起,蜂拥而上。有的吃得肚皮滚圆,有的连一口食都抢不到,再看四周,猪圈的卫生状况极差。从小历经农事的陈云再也忍不住,他说:“从来没见过有这样养母猪的,这样的猪场能增产猪仔?”
大而无当——这便是陈云现场调查回来得出的初步结论。
接下来,陈云深入到农民食堂和农民家中倾听反映,与公社有关干部进行讨论,并到集市上去了解情况。之后,又主持召开了专题座谈会。他分别与六七名从事公养猪的农民和几位搞私养猪的农民谈了两次。通过谈话和后来进行的账目查阅,陈云了解到,公社化后,所有私养猪收归公养,仅投入兴建猪场,搞基本建设的资金就用去七万多元,但出栏数却下降近2/3。与此相反,私养猪的死亡率极低,长肉多,积肥也多,并且节省稻草和劳动力,仅一头母猪一年就可为农民创收二百余元。
在这次调查之前,陈云曾经讲过,中国是“大国小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而不平衡。一切经济决策都离不开这个事实,否则就会犯错误。现在他感到,“私养母猪”在现阶段比“公养猪”要更加适合中国农村当前的生产力状况。因此,他首次就这一问题明确表态:“没收不对,发还才是对的。以后再不会没收了。”
不久,陈云把这一结论写进了给中央的调研报告中。这份报告的标题就是:《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
蛋白质的摄入量
由于“大跃进”中浮夸风的影响,粮食产量被大大拔高。后来人们才发现,当时粮食不仅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多,而且逐年下降,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的地步。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一边粮食并不真正够,一边基于虚报的数字,城市中新工厂大批开工,新项目纷纷上马,从城镇、农村招收了大批工人。据统计,三年时间招收职工数已超过2500万人,结果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从1957年尚不足1亿人猛增至1.3亿人。
在1961年5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作了题为《动员城市人口下乡》的讲话。他说:“要下决心动员城市人口下乡。这个决心早下比晚下好。”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市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