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他谈话至深夜,提出要求他收回这两条意见,并表示如果收回,可以在会议简报上刊登他的书面发言。他当即表示不同意收回,如果要删去这两条意见,宁可在简报上“开天窗”。
父亲曾对我们讲过,“不唯上”并不是不要听上级领导的话,“不唯书”也不是不读书报和文件,重要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这才是最靠得住的,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他曾对我们讲,他要求自己提出的重要观点和做出的重要决策,不仅要从现在看,而且要放在一百年以后看,到那时看也应该是仍然站得住的。父亲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还表现在他顾全大局,从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表现在重大问题上他总是旗帜鲜明地维护党和国家、人民的整体利益,维护中央的领导权威;表现在他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有话讲在当面、讲在会上,不搞自由主义。
父亲能做到实事求是和创造性探索,第五个原因是他坚持学习,坚持读书,长期读报,日积月累。在家里,他要求我们从青少年时期就逐步养成读报读书的习惯。他说几十年的报纸读下来,就会积累很多历史知识,更加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父亲只有高小文化程度,但他长期坚持阅读学习和思考问题,这是工作能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延安时期为了使自己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更加适应工作要求,他在中央组织部内组织学习小组,坚持了5年读书学习和讨论。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人民日报》、《红旗》和《求是》,以及《参考消息》和《参考资料》,坚持每天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世界知识手册》是他多年身边必备的工具书。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只身一人下放到江西,带了三个箱子,装满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鲁迅的书。在以后长达4年的时间里,这些书是他的精神伴侣。他逐篇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全集》、《斯大林文选》和《毛泽东选集》之后,又带着思考已久的问题精读了一遍《列宁选集》。日积月累的勤奋研读使他能够很敏锐地从经济与政治的角度纵观历史,认识世界。这为他坚持实事求是和创造性探索提供了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开阔的视野,使他在自己关注的领域、关注的题目上能够跨历史时期、跨社会制度、跨不同国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缓解日益紧张的粮食问题,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意见,这个意见是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在研究了北洋军阀时期、国民党时期和日伪占领东北时期使用的方法,比较了德国和苏联使用过的方法基础上提出的。1973年,经毛泽东同志同意,周恩来同志请他出来协助抓经济工作和外贸问题。他从调查研究国际金融与贸易问题入手,提出题目,请人民银行和当时的外贸部协助收集美、日、英、西德、法各国在金融和贸易领域十个方面的重要材料,收集他长期关注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领域的一些高级官员和学者的主要意见、观点,供研究使用。随后,他不顾当时“四人帮”和极左思潮的压力,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性的眼光,提出我国的对外贸易75%转向资本主义国家已是大势所趋,要敢于和善于利用外资、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利用国际市场的商品交易所。
父亲彻底的实事求是精神和创造性探索还表现在,为了防止被以往经验和老框框所束缚,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直至90年代初期,多次以开放的态度讲过,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复杂,过去适用的一些做法,很多要有改变。做经济工作要高度重视经济统计问题,要善于把握总体情况和总的趋势,要努力研究新情况、学习新东西,不断探索解决新问题。
在他身上,实事求是和创造性探索常常紧密结合在一起。1982年他主持全国经济工作时,吸取了黄克诚同志的思想,用“笼子”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