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时,只要攒满六七块大洋,他就去旅游。他对杭州的山水有着特殊的感情,解放后曾多次在杭州疗养休息。杭州的“云栖”,有着成片茂密挺拔的竹林,陈云曾多次前往,并题写了“云栖竹径”四个字。
中组部“窑洞大学”
谈到延安岁月,于老又给我们叙述起了当年中央组织部“窑洞大学”的情况。1937年4月,陈云从莫斯科回到祖国,同年11月到延安后,中央任命他担任中组部部长。毛泽东先后同他谈过三次话,要他学哲学。毛泽东同他谈了学习体会,说哲学研究的是事物发展的总规律,学习它,掌握了立场、观点、方法,对领导工作很有用。
陈云从谈话中得到了启发,中组部的“窑洞大学”就这样办起来了。当时参加学习的有40多人,从1938年一直到1942年,先后坚持了5年。陈云自己先学一步,还提出要坚持一本一本读马列原著和毛泽东的著作。他说:“要将现有的主要教科书一本一本地读,既不懈怠,也不用着急,一步一步来。要读就读懂,不要一知半解,这是达到融会贯通的必经步骤。”
他们先后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哲学概论》等。在以后的革命、建设年代里,陈云多次讲起,延安的学习运动让他终身受益。陈云关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和“交换,比较,反复”的著名论述,也是在延安读书运动之后提出的。这15个字,以其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
退回崭新的收音机
于老说,“不收礼、不吃请”,是陈云在解放后立下的一条铁规矩,身边工作人员也不得违反。“不迎不送,不请不到”,这是陈云在去外地视察和休养时,对地方领导同志提出的要求,意在不打扰他们,让他们集中精力抓工作。“不居功,不自恃”,这是陈云为人处世的准则。
以陈云在党内的地位,公家配给一些家用电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粉碎“四人帮”后,有关部门送来了一台崭新的收音机,陈云听说是花国家的钱买的,坚决地给退回去了。
陈云对子女也极为严格。几个孩子在上学时,没有同学知道他们是干部子弟。陈云穿着朴素,衣服穿旧、穿破了,还要缝缝补补穿。孩子们只要干净整洁就行,大哥穿了小弟穿,大姐穿新的、小妹穿旧的。于老笑着说,那时孩子们冬天穿的棉衣,春天穿的罩衫,都是她自己做的,布票节约了,钱也节省了。陈云的长子陈元,在大学是学无线电的,买了一台质量和性能都很好的收音机。听说确实是儿子花钱买的,他才收下。陈云在休息时喜欢听听音乐和家乡韵味的评弹,以后,这台收音机一直陪伴着老人家。
调理“木炭汽车”身体
于老说,陈云在主持全国财经工作时,提出了综合平衡的著名观点。他不仅在经济工作中强调平衡,在饮食起居中也讲究平衡。过去,不少人认为陈云能长寿是由于我搞营养工作起了作用,其实,这是他自己按照食物的营养构成,结合自己身体实际,经过科学计算后,严格掌握,持之以恒的结果。
解放前,陈云的身体比较瘦弱,他比喻自己是“木炭汽车”(不用汽油而用木炭的汽车,很容易抛锚),冬季经常患感冒。他身体好转是在解放之后,苏联保健医生建议他吃奶油,也就是奶皮子,是家里自己做的。吃了一年多,身体明显强壮了,感冒也少了。
上世纪50年代,他白天要去中财委上班,晚上8时要到周总理那里谈工作,夜里12时还要到毛主席那里开会,作息时间和饮食都很难有规律。进入70年代后,他根据自己的体重、活动量、年龄和肠胃消化能力,再根据长期的经验,为自己制定出符合营养学的膳食结构:早餐两片面包,一杯豆浆,一碗稀饭,一个煮核桃仁;午餐:米饭100克,一荤一素,动物蛋白70克;晚餐:米饭75克,豆腐约100克,蔬菜约150克。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每顿都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