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陈云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反映了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对于我们今天做好经济工作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强调领导经济工作必须了解国情,坚持从国情出发。陈云同志说:“一方面我们还很穷,另一方面要经过二十年,即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一个矛盾。”“我们只能在这种矛盾中搞四化。这个现实的情况,是制定建设蓝图的出发点。”我们搞现代化要学习借鉴别国的经验,但无论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没有中国的这些特殊情况,所以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不能照抄照搬。二是强调搞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陈云同志提出了“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先生活,后建设”等思想,并指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好事要做,又要量力而行。”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的辩证关系。三是强调建设规模与国力相适应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陈云同志指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像我们这样一个有六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稳定极为重要。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他历来反对不顾现实条件的急躁冒进和急于求成,认为“搞建设,真正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搞下去就快,急于求成反而慢,这是多年来的经验教训”。今天,我国的综合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建设规模也今非昔比,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陈云同志的这些观点依然值得我们牢记。四是强调经济建设必须注意综合平衡,处理好一些重大的比例关系。陈云同志指出:“如果不认真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必然造成不平衡和混乱状态。”他认为,实现综合平衡最重要的是做到财政、信贷、物资和外汇收支的平衡。他在领导经济工作的长期实践中认识到,中国可能实现的综合平衡大体上“应是紧张的平衡”,“但是,绝不能紧张到使平衡破裂”;综合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不仅要看当年,而且要瞻前顾后。陈云同志的综合平衡思想是指导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则。
陈云同志关于在经济生活中必须有市场调节和必要的国家干预的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同志通过长期观察、思考和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率先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主要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这对全党解放思想,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产生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同时,陈云同志主张在经济生活中应坚持必要的国家干预。这种干预也是有效配置资源的手段之一。他指出:“搞好宏观控制,才有利于搞活微观,做到活而不乱。”他强调,中央应该集中必要的财力,中央的政治权威要有中央的经济权威做基础。陈云同志的这些观点,对利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这两种手段有效配置资源,发挥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持续、健康地发展经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陈云同志关于解决好干部队伍交接班问题以及选拔任用干部方面的论述,对于保证我们党充满生机和活力、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具有重大意义。在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同志就提出,要成千上万培养提拔中青年干部,保证党的领导权始终为马克思主义者所掌握,认为“这个问题现在不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就有可能出现曲折”。他强调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要制度化,干部队
|